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新加坡,“挤满了”跳向全球的AI创业者?

发布日期:2025-07-28 16:40    点击次数:92

新加坡的夜色还没落下,AI创业者的热潮已经在岛内炸开了锅,这里有兴奋的拥抱,也有焦虑的碰撞,每个人都像在抢最后一张入场券。

2025年年初,Google新加坡办公室举办的AI沙龙现场,原本只为100人准备的会场,最终不得不开了两个场子,连转播都没挡住涌进来的华人面孔。

空气里有种说不出的紧张,坐在前排的Linkda创始人黄琳,十年新加坡创业路,看着眼前这一波中国AI新兵,心里其实明白,这场游戏才刚开始。

X-NODE的Emily站在人群里感慨,满屋都是中国创业者,这事放在五年前都没人敢想,现在大家说着中文,聊着全球的生意,像是突然踩中了什么风口。

其实过去两年,新加坡AI创业公司成了中国出海企业的三分之一,谁都想抓住东南亚6.8亿人口的市场,谁都想在这块“黄金跳板”上先站住脚。

但热闹归热闹,每个人都清楚,东南亚这盘棋,得靠新加坡辐射出去,谁能搞定本地多语言多文化,谁才能真正扎根下来。

Sapiens AI的Bruce Yang很敢说话,他觉得自己的Agnes AI,最有可能成为“东南亚DeepSeek”,因为他们懂本地的多元文化,抓住了OpenAI、Google Gemini这些硅谷大厂看不见的细节。

所以Sapiens AI从生产力工具一路转型到协作、人际关系、社区,想赌一把东南亚社交新范式,这种变化其实挺冒险,但机会也大。

同样在2025年初,云希谷CEO罗辉盯上了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原本大家都想着北美首发,现实却逼着硬件创业者们去找更安全的曲线出海路径。

罗辉说,AI教育硬件不能只看功能,情绪价值在东亚文化里更吃得开,政策环境也决定了东南亚成了中国创业者对接全球的“中转站”。

这些年,越来越多中国AI公司把新加坡当作出海第一站,Master Concept总经理Jason Liang在沙龙上直言,新加坡监管友好、国际视野广,全球资本和人才都往这里涌。

非凡产研CEO吴畏也直说,中国AI应用占全球43.8%,但出海比例其实不高,全球AI市场比中国大多了,新加坡正好成了中国创业者撬动世界的“黄金支点”。

但话说回来,落地新加坡不等于万事大吉,2025年AI投资环境变了,热度高但谨慎度更高,泡沫故事谁都见过,商业模式和SaaS差不多,但估值却高得离谱,投资人都在观望。

AC Ventures的Helen Wong,十几年的投资老兵,回忆中国AI 1.0时代,一波新星全扑在安防场景,闭环单一,最后泡沫破灭,谁都不想再跳坑。

她说现在的AI项目,短期能不能盈利自给自足,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生成式AI,商业结果怎么量化还是一团麻,传统机器学习有指标,AI客服、内容生成这些还远远没跑通。

Openspace Ventures的赵奕靓观点也很直接,2025年AI创业公司商业化挑战比十年前SaaS大多了,新加坡本地市场小,创业者必须撬动亚太甚至全球,但营销和销售是短板。

中国创业者技术扎实,产品在国内卖得好,出海却卡在本地化销售,尤其是LinkedIn营销和英语沟通,跟印度SaaS公司比还是差了一截。

投资人甚至要帮被投企业找合适的本地销售,跑通规模效应才有希望收入增长,否则技术再好也难以存活。

非凡产研的吴畏说得更直白,AI模式已经从“卖工具”变成“卖结果”,同质化竞争严重,谁能找到独特商业场景,谁就有机会活下来。

Notellect.ai CEO David Liu,曾在Grab干过,深知企业被IT采购和数据源卡脖子的痛点,他开发的新助手想整合多源数据,简化分析流程,专攻“超级个体”市场。

他认为,即便数据分析工具已经有六七百个,满足专业分析师上下文需求的还很稀缺,Notellect.ai的“上下文工程”瞄准的就是这个市场空白。

这些创新都离不开创业者对新加坡本地市场的理解,只有真正扎根才能吃到全球化的红利。

其实新加坡这盘棋,最难的是平衡技术理想和商业化落地,投资人要甄别真需求还是伪风口,创业者要补齐本地化营销和全球化运营的短板。

2025年春天,新加坡AI创业圈的故事远未结束,硅谷、新加坡、中东这条AI走廊刚刚成型,技术、资本、人才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

谁能最终站在舞台中央,谁会被潮水拍在沙滩上,这一切还都是未解的谜题。

新加坡给了每个AI创业者一次登牌桌的机会,但这场牌局,牌还远远没发完,真正的赢家,可能还藏在下一个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