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为什么总有人对号入座?揭开猜忌者的心理防御密码

发布日期:2025-08-21 18:54    点击次数:164

【正心正念 持续发声 欢迎关注】

两张收据,间隔24小时,同一批物资---谁在撒谎?

有个心理学暴论:越着急认领“张三”,越暴露心里的鬼。

今天来说说怀疑与猜忌,根本是两回事。

猜忌是自卑的产品,是唯恐被他人夺去某些东西的心理反应,最深的一层原因是来自于犯罪感。患有犯罪感的人,因为他拥有的东西得来不正,所以他怕别人用同样的方法夺去。

例如历史上非正常继位的皇帝猜忌的表现尤为突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对功臣“杯酒释兵权”算是比较温和的例子。他们患得患失,敏感过头,猜忌不需要事实,不需要证据,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发。

生活里面常见有两种人,经济上的暴发户和官场裙带关系上位者,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只要稍不如意,就会猜忌别人暗里看他是土鳖和无能。

所以,猜忌是主观的,他们做判断并不依靠事实来检证真假,而只是以猜忌的心理来支持从猜忌的心理出发所做的判断。这是以心理来证明心理,从一种心理出发又回到这一种心理。

最近发了两个视频批评“阿敏谈艺录”的虚伪和做作,顺带提到了头部直播团队的言行逻辑是一样的。阿敏没有说啥,该头部直播公司倒是反应激烈,一名誉权为由发起投诉。

两个视频中均未提及其公司名以及负责人姓名,也没有出现相关肖像和logo,唯一的解释就是对方太敏感了,对号入座。我认为这是一种猜忌的反应。

当然,类似的投诉不是第一次了。概而括之,只要提及“董某人”、“顶流”、“网红”等,就有人急匆匆主动过来认领。

最有趣的一幕,某次我讲了一个“张三”的故事,投诉的理由不是来自故事本身的叙述,而是“根据该作者长期的作品内容,该作品中的张三是指我司负责人某某某先生”。想象法官断案的场景,“因为你经常开车经过这里,所以这里发生车祸了,交通肇事人就是你”。

现在来说说什么是怀疑。

怀疑是追求真相挖掘真理的表现。并非凭空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经由怀疑程序引发,进而探究真理的手段。一旦逻辑顺畅且证据确凿时,怀疑即行终了。

猜忌来自于主观的自我意识,怀疑来自于客观的事实和证据。

贵州榕江水灾,某公司及其负责人宣称捐赠了3000条富安娜被子,“榕江发布”官方第一批和第二批的明细里面没有,广大网友依据此事实,怀疑诈捐,属于合情合理合法的怀疑。而对于正常的怀疑,该公司并未公开拿出证据澄清,反而是单个地对质疑的作品进行投诉,投诉理由和依据是一张机打的接收收据,落款时间为6月30日。

时隔近一个月,待到“榕江发布”发布第三批明细同时发布第二批遗漏补登的部分,显示7月1日签收3000条被子,同时呼应的粉丝晒出手写的接收收据,落款时间为7月1日。

两张不同的收据,凭证型态时间差异,公众呼吁第三方核查,网友完全有依据和理由怀疑。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讨论,属于怀疑,而不是猜忌。

在逻辑学里面,和真理背道而驰的种种谬误中,有一类叫“诉诸暴力”,名词解释一下,就是通过直接暴力或者通过某种建构掩饰暴力,搅浑是非,从而达到掩盖真相的目的。例如过度延伸法律适用范围,利用大公司压倒性力量针对个人使用投诉、诉讼等手段,撑起所谓合法维权的建构,从而回避真相和真理。

厄斯金说过,“压制产生反抗,谁要采用压制手段的话,这就确切地证明道理不在他那一边”。从结果来看,是的,质疑、批评的视频被下架了,但是不代表投诉方是真理。

仅仅是他们在与持批评态度创作者关于互联网话语权的争夺上赢了,仅此而已。

财经、科技、互联网、民生、认知,方法论,跳出信息茧房,持续知识分享和观点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