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帝国倒塌背后的决策内幕
发布日期:2025-08-24 08:47 点击次数:122
2014年1月,北京正值隆冬时节。彼时,尚未完工的北京新地标——“中国樽”,其钢筋水泥的主体结构裸露于首都那特有的干冷寒风中。该地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实为这片黄金宝地中的璀璨明珠。
邻中国樽的黄金宝地。两群人对峙。万通地产及数位股东伙伴意图进场进行勘查,却遭遇阻拦。即便他们出示了各式批文,明确表明对这块黄金地块的所有权,并恳请放行,却依然未能如愿。此刻,他们距离成功竞得该地块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
“收地”一方的阵容堪称豪华:不仅囊括了万通集团,还汇聚了中金公司、香港置地以及亚洲电视等知名企业。尽管如此,他们却未能如愿以偿。这一切,皆因阻止他们入场的,正是这块黄金地块的一级开发商。当时如日中天的——
安邦。
十年时光荏苒,命运轨迹已然发生逆转。在8月2日,金监总局公布了一项重要决定,正式批准安邦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安邦财险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标志着曾经傲视群雄的安邦自此画上了句号。它在中国地产领域所留下的种种过往,终将转化为流传于世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切都将逐渐消散,化为尘埃。
1
在光芒四射的盛世,安邦以其保险业的龙头地位深入人心。然而,其对于地产业务的渗透程度之深、介入时机之早,实乃外界所难以想象的。始于2007年。
2002年,北京商务中心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CBD开建)正式宣告成立,其股东包括两家企业,其中之一便是知名的远洋地产。公司肩负的核心使命是负责对CBD区域内的土地进行一级开发。
2007年,CBD的开发工程迎来了新股东——安邦集团。自此,安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际掌控了这家顶级开发企业的决策权。尽管该公司长久以来在毗邻国贸中心的一座不起眼的低层建筑中办公,但安邦集团作为北京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商,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起点甚高,令人咋舌。
迄今为止,安邦保险集团成立尚不足四年。
CBD最大价值在中服地块。这片土地被誉为北京CBD最后的黄金宝地,得名于其毗邻昔日的地标性建筑——中服大厦。2010年1月,中服地块首次投放市场,吸引了众多开发商的激烈角逐。潘石屹提出“内定远洋”的说法,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热潮;而此时,远洋地产正因在两会期间夺得“北京地王”的称号而成为众矢之的。当年3月,中服地块出让被紧急撤销。
经过一个月的沉寂,市场再度活跃,中服地块被分割为四块,并连同周边的8块土地一同推向了出让市场。彼时,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为这12个地块量身定制了一套详尽的评分体系。以确保不出“地王”。最终,中信集团、正大集团、民生银行等众多实力雄厚的“江湖豪杰”脱颖而出,论及背景,无一家可小觑。
尘埃似乎已经落定,然而,不久之后,众人将深刻体会安邦式的“跋扈”。
Z3、Z4、Z5、Z6四宗土地的交付受阻于二级开发商,其背后的原因令人费解:安邦集团的控制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令人惊讶的是,一级开发商在其CBD项目动工之际,竟然公然拒绝向土地储备中心移交土地。
2
在四个中标者中,Z3地块率先完成土地出让金的缴纳,总计25.2亿元的资金已于2011年1月全额支付。其余三块土地的竞得者,均与安邦集团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Z5地块的竞得者正是安邦集团本身;Z6地块的得标者则是安邦在中央商务区携手开发的合作伙伴——远洋地产;至于Z4地块,其中标者则是民生银行。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安邦集团已通过增持股份的方式,成功跻身民生银行的关键股东行列。
依照既定方案,2012年伊始,政府承诺将提供“三通一平”的成熟土地。继此之后,按照预定时间表,至2014年,Z3地块理应完工。然而,直至原定竣工日期的2014年,Z3地块的中标企业竟然“未曾触及地块的边缘”。未开工。
Z3地块的中标者由万通、中金、香港置地以及亚视组成的联合体担任。中金公司原先就有意向在项目竣工后将总部迁至此地。这些股东均非泛泛之辈,决不会坐视利益受损。他们随即通过多种途径向相关部门及负责人表达了关切。相关部门亦多次亲自介入,积极协调,敦促安邦公司尽快交付土地,确保中标方能够尽快启动施工进程。
但是,安邦根本不听。
迫于无奈,中标方只得单方面采取“征用土地”的措施,从而导致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现场勘查受阻,双方陷入对峙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安邦亦接到了相关部门的最后通牒,若继续拒绝交出土地,其作为CBD开建公司的土地一级开发资质将面临被撤销的风险;若仍旧拒绝,政府将依法启动司法程序,强制收回该土地。
然而,安邦公司依旧我行我素,其行为已膨胀至对政府政令毫不在意的地步。。
安邦之所以坚持拒绝出让土地,其真实目的在于寻求更多的资金。实则,该公司通过入股并掌握CBD开发一级公司的控制权,初衷是曲线救国,企图一举夺取整个CBD核心区域的土地使用权。然而,受制于随后舆论风向及政策环境的剧变,这一宏伟目标终未如愿。在分割出让土地后,安邦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要求高额一级开发补偿。不满足即拒交地。
3
安邦的傲慢行径尤为引人注目,其不仅使中标企业无法进场开展施工工作,更使得土地出让方面临违约赔偿的严峻风险。
依据北京市政府的相关规定,土地的一级开发补偿标准为总建设成本的8%,然而,这一标准与安邦方面对于该地块价值的预估存在较大差距。安邦的如意算盘在于,鉴于CBD核心区的地块未能完全落入其掌握,因此,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以市场价格回购该土地,并将其转交给中标方以推进开发。
在这种前提下,政府显然难以予以同意。然而,安邦似乎已有应对之策。
Z3地块的项目由京金通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通港)负责实施。中金佳业,持有34%股权的实体,乃一家有限合伙企业。中金公司扮演着普通合伙人的角色,其大部分资金源自有限合伙人投资者的投入。换言之,这构成了一个投资组合,其中投资者们面临着一个明确的退出周期。
面对种种协调努力的无果而终,Z3地块的开工日期仍旧悬而未决,尚属未知之数。投资人坐不住了,若选择退场,中金方面随即遭遇了兑付难题。在此情形下,中金方面有两种选择:要么自行收购投资人的股权,要么寻觅合适的接手者,以承袭这些股权,实现顺利退出。
中金公司选择全额自筹资金接手,显然并非明智之举。恰在此时,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场景上演:安邦出场了。安邦集团携手中金公司,表态愿全额接手相关份额。此乃安邦的战略部署:在逐步耗尽Z3地块投资者的信心与耐心后,再通过收购投资份额的方式介入Z3地块。纵然所获得的股权比例最高仅能达到34%,然而凭借安邦当时的实力,对Z3地段的曲线进行有效控制,并非全然不可能。
倘若此设想得以成真,Z3、Z4、Z5、Z6四地块便将流淌着安邦的“血脉”。此外,2011年7月第二次地块出让之际,安邦亦以联合体成员的身份成功中标Z9、Z10地块,尽管未能如最初所愿“全盘收购”,达成了利益最大化。
鉴于对投资者权益的深切考量,中金公司曾一度对安邦集团接手其部分股权表示默许。然而,不久之后,安邦及其创始人命运逆转。在CBD核心区的地块上,其嚣张与贪婪的行径已无法持续。Z3地块也终于迎来了交付与开工的时刻,然而,在这片黄金土地上,...股东已非昔人。唯有那繁忙的吊车与施工机械的轰鸣声,才仿佛在提醒世人,那些过往的岁月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并存在于这片土地上。
4
安邦涉足房地产业务。远洋地产(3377.HK),后更名为远洋集团,始终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在CBD的开发进程中,尽管安邦方面持有53%的股份,而远洋地产方面则持有47%,然而法定代表人一职却由李明先生担任,他正是远洋地产的创始人。
在安邦的鼎盛时期,公司四处拓展业务,已然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积极介入那些当时回报丰厚的行业领域。在那段时光里,银行业与房地产业业已成为公认的两个正处于上升通道中的行业。安邦集团,凭借其庞大的资金实力,首先在二级市场积极收购招商银行(股票代码:600036)的股份,随后又大规模增持民生银行(股票代码:600016)的股权,直至一度跃升为该行的重要股东。
在房地产市场,安邦集团采用了相似的策略。2015年12月,安邦保险公司自南丰集团手中接手了远洋地产的部分股权,从而跃升至远洋地产第二大股东的宝座。在北京CBD,与我国企业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合作伙伴,如今在香港的资本舞台上亦占有一席之地。远洋地产董事长李明对此表示,拥有险资作为股东,实乃一桩美事。
然而,远洋地产或许并非安邦最初的优先考虑,亦或并非唯一的选择。安邦的真正心仪对象,实为万科(000002)。这一想法在安邦心中萌生之早,甚至超越了2015年夏季姚振华发起的突然攻势。
然而,安邦集团与姚振华的策略迥异,它并未对万科实施突袭式的收购,而是曾通过若干渠道,表达入股万科意愿。即便偶有尝试,暗中探询彼时万科国有股权方的立场。然而,万科管理层未表欢迎。安邦集团暂时搁置了实施“大规模动作”的规划,转而开始在二级市场零星购入部分万科股份,将其作为投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安邦始终未曾触及到举牌的警戒线。
2015年的夏日,姚振华对万科发动了突然的攻势。当时,作为大股东的华润集团对这一局势持观望态度,这给了安邦保险集团一种捕捉良机的感知。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万科于12月18日午时暂停了交易。在此前的翌日,安邦保险便增持了万科1.5亿股,紧随其后,又在午时停牌前追加购买了2287万股。此刻,安邦已悄然握有万科7.01%的股份,排名紧随宝能与华润之后,稳居第三大股东之位。
即便持股比例仅为个位数,安邦集团已然成为中国顶级地产企业控制权争夺战中的关键一环。其倾向何方,皆能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产生显著影响。
5
面对宝能系的猛烈攻势,万科管理层对安邦的看法与往昔已截然不同。安邦已转变成为一位可协商且备受尊敬的潜在盟友。尽管商战变幻莫测,立场亦随之变动,但在当时处境艰难的万科管理层,仍旧对安邦展现了充分的敬意,而安邦亦以礼相待,立场逐渐与公司管理层趋于一致。
在宝万之争中,万科管理层与安邦集团进行了频繁的交流,这些沟通有效地赢得了尊重与广泛的支持。随后,更有提议在万科董事会中为安邦预留一个席位。
鉴于其在收购万科时所展现的强势策略,宝能集团一时间吸引了监管机构以及众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密切关注,导致该公司融资渠道逐渐收紧,姚振华亦感到了明显的资金压力。为筹集资金,宝能集团着手探索转让其持有的股份途径。即便是手中的万科股权,亦被纳入了可交易的行列之中。
当时,市场上盛传,安邦有意接盘宝能所持有的万科股权。若此传言属实,安邦集团在万科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将扮演关键角色。不过,这一次,安邦未接招。然而,安邦明确否认了接手宝能所持有的万科股权的可能性。此刻安邦的立场,已将宝能系置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终究,安邦宣布了对万科管理层的坚定支持。那一年的12月23日,夜幕深浓之际,安邦万科结盟。多年来对万科的冷淡态度已然转变,万科的管理层敞开怀抱,热忱接纳安邦的股东身份。安邦亦在公开声明中,对管理层表达了坚定的支持,期望万科的管理层和经营风格得以持续稳定。
即便在万科控制权的争夺战中放弃了更为关键的角色,即便是从纯粹的财务投资立场出发,抢筹万科,划算。2019年9月,在整饬安邦之后接手运营的大家保险,通过所持股权置换平安中证粤港澳发展主题ETF基金份额,巧妙地减持了手中持有的万科股份。当天,万科的收盘价为26.80元/股,而其收购成本大约在20元/股上下,因此,账面盈利至少达到了13亿人民币。
6
安邦步入“极盛”之巅,恰逢房地产行业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周期。这注定了安邦涉足地产领域的必然趋势,但其采用的策略却有所差异。相较于直接参与北京CBD核心地块的激烈竞争,安邦更倾向于采取类似其收购万科的策略,即通过抢购优质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来实现目标。
万科一战打法,安邦非首用。早在2013年,金地集团(股票代码:600383)便经历了一场股权争夺的实战演练。那时,与万科相似,金地集团也面临着股权分散的困境,正遭受生命人寿这家强势险资的猛烈狙击。一场控制权的争夺战正在激烈展开,管理层、福田国资与生命人寿之间互有攻守,优势地位几经转换。
如法炮制于万科的策略,安邦在二级市场亦保持着稳定的购买节奏,针对金地集团的股份进行吸纳。至2013年第三季度,其持股比例已达4.9%。曾为第二大股东。然而,鉴于累计增持尚未触及5%的举牌红线,故未能引发举牌竞购事件,其角色因而显得较为低调。
当生命人寿加入抢夺战局,与管理层以及福田国资在控制权上的争夺愈发激烈之际,安邦通过增持0.1%的股权,成功“触线”并引发了举牌竞购的风潮。成为双方争相重视并竭力争夺的关键领域。在这场合,安邦一旦加入,便能在洽谈条件时融入自身利益诉求,即便选择退出,也能因抢筹所推动的股价上涨而获利。此打法,近乎不败。资金与时机选择要求高。
经过在金地项目上的熟练操作,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安邦将如出一辙的策略施展于万科之上。唯一有所区别的,在于万科所涉及的战局规模更为宏大。经过这场与万科的交锋,安邦的操盘手法愈发老练,技艺更加精湛。持续增持金融街(000402),截至2016年8月17日,安邦集团所持股份已累计达到29.98%,其持股比例几乎触及国有第一大股东的水平。在众多投资者纷纷抢购的背景下,金融街的股价亦如万科、金地一般,屡现涨停。
然而,金融街身为一家国有企业,安邦在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中并未能获得优势地位。然而,单就股价的短期涨幅来看,安邦似乎又占据了上风。
7
如今回望,2015年年末的抉择,入股远洋地产,安邦似在寻找接盘者。2017年,安邦集团的巨轮突然搁浅,违法违规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公司的接管。在这一关键时刻,远洋地产的作用愈发凸显,特别是在CBD核心区的Z3、Z4、Z5、Z6四个地块的交付及后续处理工作中,远洋地产的紧密协作与有力保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那时起,远洋地产在监管层眼中逐渐赢得了信任,随之而来的是……成为安邦地产主要接盘方。自CBD核心区完成土地交付之月起,恰值一个月光景,北京安邦和谐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谐置业)便将北京邦邦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邦置业)的50%股权转手予远洋地产。此举旨在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以共同推进安邦集团旗下存量地产项目的管理与发展。
此次交易中,远洋地产并未出资,然而,须负责将邦邦置业的注册资本金全额缴纳。
然而,经过两年时光的流转,至2020年,远洋集团正式从邦邦置业中撤出。同年7月,该公司正式更名为大家置业。目前,由大家人寿全资控股的大家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家投控”)已成为大家置业的唯一股东。
这也能够理解。
随着地产行业大势的演变,远洋方面已陷入自顾不暇的困境。背负巨额债务,他们不得不与债权方进行艰难的谈判,寻求债务重组的解决方案,而“生存下去”已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昔日负责处置安邦资产的人员,如今却转变为迫切寻求自救甚至寻求外界援助的对象。短短两年间,商业资本的残酷无情与经济周期的严酷现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昔日,他们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将土地交出,以便在CBD区域进行建设,而如今,他们的股权已被冻结。面对北京与上海的法院,他们已不复往日的傲慢与强硬。这一切发生于2023年,距安邦集团清算已过去五年。然而,这些股权依旧价值不菲,但股权冻结并非源于那些黄金地块。因为安邦巨轮在暂停航行的次年,交地风波亦随之尘埃落定。
2018年4月,Z3地块交地。自中标结果揭晓以来,时光已流转八年。与此同时,Z4地块亦已移交民生银行,用于建设总部。历时八年的土地交付争议,至此画上句点。该地块的一级开发商,已彻底摆脱了安邦公司贪婪与专横的束缚,重新踏上正轨。至于……那些曾经被安邦集团涉足的地产企业,除少数例外,正纷纷投入到自救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