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牛市不是经济牛!普通投资者如何不踩雷
发布日期:2025-08-31 10:26 点击次数:193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沪指创近10年新高! 朋友圈都在晒收益截图,连小区保安都在问该买什么股票。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 但你别急着重仓冲进去这次牛市的味道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7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个月放缓了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在减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更是创下年内新低。 最让人吃惊的是房地产投资,同比大跌17%,这可是连续第11个月下滑。
经济数据这么难看,股市凭什么创新高? 这事儿本身就透着反常。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9月24日。 那天之前,市场对政策还将信将疑;那天之后,一切都变了。 10万亿元化债计划正式落地,楼市限购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松动,央行连续降息降准……这一系列操作就像给市场注射了强心剂。
5月份M1增速还只有2.3%,到7月份已经跳升到5.6%。 更明显的是居民存款搬家:7月份非银存款增加了1.4万亿元,这些钱都流进了证券市场。 但这些资金只是加速器,真正的点火器是政策。
现在的问题不是经济好不好,而是大家相信未来的经济会好。 这种基于预期的上涨能持续多久? 谁心里都没底。资金流向告诉你市场在玩什么游戏。 AI、芯片、机器人这些硬科技板块涨得最凶,小微盘成长股也跟着起飞,反倒是传统的周期股趴在地板上不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 房地产时代结束后,总得有个新故事来接盘。 “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来得正是时候。 政策文件里频繁出现,机构研报大力鼓吹,散户也跟着追涨。
数据不会说谎:7月上交所开户数比5月份增加了26%,越来越多的散户开始进场。 但和2015年那波牛市相比,现在的杠杆水平要低很多两融余额2万亿元,只占流通市值的2.3%。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暂时还没有形成资金扎堆的疯牛行情,但也意味着普涨行情很难出现。你要是没买对板块,这波牛市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轮牛市能走多远? 三个支柱很关键。 第一是政策宽松会不会突然刹车。 货币政策还在放松,美联储下半年可能降息,财政上万亿的新基建项目正在落地,这些都是明牌。但暗牌是:这些政策能不能转化成企业家的信心? 企业愿不愿意扩大投资?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第二是居民储蓄还会不会继续搬家。 中国居民70%的资产都在房地产里,现在房子不香了,总得找个新去处。 股市赚钱效应越强,搬家的速度就越快。但如果市场波动太大,今天涨停明天跌停,那些谨慎的投资者立马就会吓得跑回银行存款。
第三点最重要:硬科技公司能不能真的赚到钱。 很多公司现在靠着讲故事融资,但最终还是要用业绩说话。 钱烧完了怎么办? 订单在哪里? 盈利能力怎么样? 这些问题迟早要回答。
回顾A股历史上的三次大牛市,你会发现一个规律:牛市的上半场靠预期推动,下半场必须靠盈利接棒。 如果企业利润跟不上股价涨幅,行情最多走到半山腰就结束了。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玩? 别跟着别人瞎起哄,得找适合自己的策略。 如果你怕波动又没时间盯盘,试试“核心+卫星”的策略。 70%的资金配置核心资产,比如沪深300、科创50ETF这类宽基指数,或者分红稳定的硬科技龙头股。
剩下的30%可以追追热点,比如AI算力、新基建这些政策扶持的细分领域。 拿10万原来说,7万买沪深300ETF,3万买机器人ETF,跌多了补点核心仓,涨多了减点卫星仓。 这样既不会错过行情,也不会睡不好觉。
如果你能承受波动又爱研究,那就聚焦硬科技产业链,但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选2-3个细分赛道,比如AI算力、固态电池、高端制造,每个赛道配1-2只龙头股,单只仓位别超过20%。这里有个关键:你要赚的是政策+业绩的钱。 比如说某家芯片公司,订单同比增长50%以上,估值又不太高,那才值得长期拿着。 如果只是炒概念、没业绩,涨再多也是镜花水月。
刚入市的新手最容易亏钱。 别一上来就买个股,先从行业ETF或者基金定投开始。 每月固定投资2000元到新能车ETF或者半导体ETF,跌了自动多买,涨了也不贪。 这样比盲目买个股稳妥多了。
记住两条铁律:一是亏损超过10%坚决止损,特别是那些炒概念的股票;二是绝对不要加杠杆,借钱炒股最后都是血本无归。
现在市场上有种声音说这轮牛市能到4000点、5000点。 猜点位有意义吗? 还不如先问问自己能承受多大的下跌。 政策还没退出,科技股盈利还在改善,行情可能还会继续。但如果你看到散户扎堆开户、概念股疯狂炒作的时候,就该警惕了。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投资这件事,到最后赚的都是认知范围内的钱。 看不懂的行情不要硬凑,不适合自己的策略不要强求。 市场永远有机会,但前提是你要活到机会来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