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起科技冲刺A+H上市,证监会补问,技术出口合规成焦点
发布日期:2025-10-07 08:02 点击次数:150
要说最近资本市场上最让人揪心的热搜话题之一,澜起科技冲刺“A+H”上市这事儿肯定能挤进前排。
你说这澜起科技,风头正劲不说,一上来那可是顶着“无晶圆厂集成电路设计大佬”的光环;结果港股招股书刚递上手,中国证监会那边刷地一下发来补充材料要求,话锋直奔主题——“你家技术出口业务到底怎么回事?”、“最近三年合规不合规?”、“有没有技术跨境转移的嫌疑?”
吃瓜群众只能表示:哇,这剧情,比电视剧还精彩,还真得好好扒一扒。
咱先理理头绪。
首先,澜起科技做的是啥?
一句话,云计算、AI后台的大脑——内存互连芯片。
不是那种大众熟悉的手机内存卡、U盘啥的,而是更高级那种,躲在数据中心、AI服务器机箱深处、你看不到但一断电马上全球一片哀嚎的“互连芯片”。
用个时髦点的比喻,这芯片啊,就像AI服务器里的交通枢纽,数据再快也得过这关卡,不然就卡壳掉线。
而数据摆在那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研,帅气地拿下2024全球36.8%的市场份额,靠实力坐稳了内存互连芯片的头把交椅。
业绩也没掉队,2019年就已经是科创板“首批玩家”,这些年收成——每年动辄三十多亿,净利润也是一看四舍五入直接进“10亿俱乐部”。
那问题来了,这么“带劲”的公司,怎么上市还得被证监会敲黑板提问?
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敏感?
这年头,芯片可是国家战略物资,类似飞机发动机、航母钢板,谁家掌握着,谁就能喊话。
澜起科技作为中国芯片行业的扛把子,要去香港上市(也就是搞A股+H股“双保险”),外界关注的点一个赛一个刁钻——最大的输赢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你家的核心技术是不是有可能流出国外?”、甚至,“你是不是在技术出口这块踩了政策的红线?”
证监会的问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你是不是有可能把国产技术卖到不该卖的地界儿去了?”
“过去这三年,相关业务有没有老老实实守规矩?”
其实类似的怀疑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
因为一提到“技术出口”,总有人第一反应就是:“嘿,这是不是要把咱国家饭碗拱手交给别人?”
但现实情况又复杂得不像话。
大公司有子公司,境内有,境外也有,做生意总归要和全球市场互动,有的产品你在海外搞点授权转让也很正常。
可签了协议和合规备案,这中间有没有“漏洞”?有没有利用灰色地带做过突破?
监管层不问清楚,那可真没法过关。
网络上有不少“键盘侠”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区区一个芯片厂商有啥可查的?”
但懂行的都知道,这年头哪怕一颗小芯片,背后可能牵扯多少国家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发展主导权。
尤其像澜起科技,主打赛道又赶上AI和云计算这俩“顶流”,更是“盯死不放”的靶子。
关键是别人没那么大产能,有的是核心技术壁垒,就算想“墙内开花墙外香”,那也得先杠上国家的政策监管。
说的玄乎点,有点像足球场上裁判一分钟都不敢闭眼,一旦犯规立马吹哨。
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最怕这种灰区模糊地带。
你正儿八经做生意没人拦着,可要是技术一旦“转身飞跃海峡”甚至飘向更远的北美,那就不是一家企业的问题了。
查阅公开资料,那些年澜起科技的业务范围里的确有“技术出口”这个大项。
这事儿不少科技公司都会有,只不过人家体量没这么大,动静没这么大罢了。
2022年澜起科技收入36.72亿,净利润12.99亿元,到了2023年,受市场起伏影响干脆腰斩,只剩下22.86亿营收和4.51亿净赚。
但别眨眼,2024年又蹭蹭窜到36.39亿营收、14.12亿利润。
说句大实话,这个营收起伏,跟它技术出口业务有关吗?资料并没有披露具体数额。
可能是有海外授权,也可能占比微乎其微,更可能压根没啥收益。
但合规性如何?有没有踩线?这就得看澜起科技自己能不能端出一份铁板钉钉的解释材料了。
你问群众怎么看?大家当然希望国家技术主权坚定守住,可也别一杆子打死所有海外业务。
毕竟企业国际化本来是正常的商业操作,没有哪个科技巨头全靠国内喝汤。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某些企业为了业绩JPG整点擦边球动作——比如搞海外子公司暗度陈仓,“出口”技术其实只是打个擦边球,实际技术一转身就被外企吸走,这才真是“科技流失”的隐患。
可要把所有科技企业都“困在围墙里”,这又跟国际化的大潮背道而驰。
你看华为都说:“开放合作,共同进步。”
但合作底线绝不能乱碰,技术红线万万不能越线。
澜起科技这事,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更谈不上。
最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据实合规披露?涉及技术出口,相关审批、合同细则、监管记录做没做?
只要全都有迹可循,有报告可查,谁也不能随口乱锤。
要真有白纸黑字明文违规操作,那就不是证监会发问而是执法机关直接上门了。
但以目前的公开材料来看,还没有哪条线直接点明澜起科技有严重“跨境技术流出”问题。
证监会这一问,你可以理解为把所有疑点一锅端,再一勺一勺舀开让澜起科技自己现身说法,免得日后被人抓小辫子。
更有趣的是,A+H双地上市的“高难度动作”,背后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在融国际资金上也在“弯道超车”,谁家更会玩资本运作、谁就能提前卡位。
但话说回来,资本和监管的关系,有时候像猫和老鼠,一边提防一边博弈。
扎实做技术,经得起盘问,才是长久之计。
大家都说“技术自信”,结果管理层一问你就结巴,那网友肯定第一个不信。
而这波证监会“围观”,本质又是大国博弈格局下的小切口——你一个芯片厂商,出口一丢丢技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不光要对投资者解释清楚,也得让老百姓放心睡觉。
只求澜起科技别耍滑头,老老实实把自己这些年怎么做业务、有没有按流程报备、相关贸易合同公开出来,一切细节都经得起复盘;也别让外界误解,自己成了无端背锅侠。
整件事说到底,澜起科技能不能顺利闯关成功,“A+H”双上市,成为中国芯片国际化的又一个模板?
还得看它拿出的材料是不是让证监会点头认可,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和投资圈买不买账。
只要没有技术跨境违规,合规为王,那未来可期。
要真是“墙头草”,那热搜估计还会反复刷几轮。
当然,扒完这出大戏,咱们作为吃瓜群众更应该关心的是:将来的国产芯片能否真正“高歌猛进”,不再让中国技术被卡脖子?
这才是咱每天逛新闻、掺和评论的意义吧。
各位看官,你觉得证监会的追问严格,还是企业的国际化更重要?来,评论区唠几句,你怎么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