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居”到“优居”:解读四川社区更新的系统重构与理念跃迁
发布日期:2025-10-09 23:13 点击次数:109
《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四川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其中,社区更新作为与市民生活福祉最直接相关的板块,不再仅仅是修补补的“微更新”,而是承载着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载体。未来四川的社区更新,正展现出从理念到路径的全面革新。
一、发展趋势:从“单体改造”到“系统重构”的四大跃迁
未来四川的社区更新,将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的演进趋势:
1. 目标维度:从“住有所居”到“心有所属”的完整社区构建过去的旧改多聚焦于消除物理隐患和基础配套设施补短板。而《方案》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这标志着更新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未来的社区更新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旨在构建一个在步行范围内能满足居民“衣食住行、文教体卫”基本需求的完整生活单元。通过补齐养老、托育、健身、停车、充电、菜市场等设施短板,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将从单一的居住功能,升级为一个集生活、服务、社交与治理于一体的复合型宜居空间,最终实现居民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情感归属。
2. 治理模式:从“政府独角戏”到“社会协奏曲”的多元共治《方案》在多个实施路径中反复强调“政府统筹、居民共治、市场运作、社会协同”。这预示着社区更新的驱动力正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角色从“大包大揽”的划桨者,转向“制定规则、搭建平台、统筹协调”的掌舵者。一个关键的创新点是“建立居民全过程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这意味着从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到建设管理和后续运营,居民的意见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通过引入专业运营方、组建商家居民自治联盟等方式,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新生态。
3. 实施尺度:从“项目散点”到“片区统筹”的综合焕新《方案》设定了“到2025年全省启动约600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的明确目标,并多次提及“片区统筹”。这表明更新单元将从零散的单个小区、单栋建筑,转变为规模更大、功能更复合的重点片区。这种“片区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集成项目、实现“肥瘦搭配”,即用具有较高收益的项目反哺片区内必要的公益性项目。通过“调结构、疏交通、优产业、激活力”等多维路径,推动片区从“单一功能”向“复合业态”转变,实现城市功能的整体优化和空间价值的全面提升。
4. 赋能手段:从“物理空间更新”到“数字智慧赋能”的深度融合社区更新的内涵正从硬件设施的完善,向软件系统的升级延伸。《方案》明确要求“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社区将是“数字孪生”的实践场。通过布设物联感知设备,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将在安全监测、应急管理、交通疏导、能源管理、为老服务等方面实现智慧化运营。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通过精准响应居民需求,为个性化、高品质的社区服务提供了可能。
二、创新观念:驱动系统变革的五大引擎
为支撑上述趋势,《方案》展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观念,构成了驱动系统变革的强大引擎。
1. 理念创新:确立“完整社区”的系统性思维“完整社区”是统领未来社区更新的核心理念。它超越了传统的工程思维,将社区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强调功能复合、服务便捷、环境友好、治理有效和邻里和谐。这一理念要求规划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具备跨专业、全周期的系统思维,从居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出发,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2. 政策创新:构建“弹性适配”的政策工具包面对更新项目中复杂的产权、容积率、资金平衡等问题,《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灵活务实的政策工具。
土地政策:探索“混合用地、负面清单”模式,支持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激活空间潜力。
产权保障:支持分层、分区分割设权与登记,并推行“带押过户”,极大地明晰了产权关系,为吸引社会资本扫清了障碍。
规划优化:创新性地提出对因历史原因无法完全满足现行规范的情形,可以“通过技术措施以不低于现状条件为底线进行更新”,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为更新实践提供了弹性空间。
3. 金融创新:探索“可持续造血”的投融资模式资金是更新的血脉。《方案》鼓励的“债贷组合”、预期收益权质押、探索发行基础设施REITs等金融工具,旨在打通社会资本参与的“最后一公里”。其核心观念是建立“微利可持续”的利益平衡和成本分担机制,让社区更新从纯粹的公益投入,转变为具有合理市场回报的、可循环的“投资行为”,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运营。
4. 路径创新:推行“市场化主导”的有机更新在“老旧厂区提质增效”和“老旧街区活力再现”等路径中,《方案》特别强调了市场运作和专业运营的力量。通过“O+EPC”(运营+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让专业运营方提前介入,确保更新项目“建得好”更能“运营得活”。这种以运营为导向的更新路径,能够有效避免项目后期闲置,真正激发街区与厂区的内生动力。
5. 治理创新: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群众基础将“居民全过程参与”提升到机制层面,是社区更新在治理层面的重大创新。它不仅是收集民意的手段,更是化解多元利益矛盾、培养社区居民主体意识和归属感的过程。通过构建有效的参与平台和协商机制,确保更新成果真正惠及于民,并形成长效的社区治理基础。
结语
四川省的《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为未来的社区更新描绘了一幅从“安居”迈向“优居”的清晰蓝图。其背后所体现的,是从物质空间改造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认知。通过系统性的趋势把握与前瞻性的观念创新,四川的社区更新实践,不仅将重塑城市的肌理与风貌,更将为全国探索一条以人为本、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提供宝贵的“四川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