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印尼+阿尔及利亚!中方深谙:饭碗得端在自己手里
发布日期:2025-11-23 19:04 点击次数:149
向地球深部进军,向蔚蓝深海拓荒,中国以一系列技术突破实现历史性跨越,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渤海湾畔,曹妃甸11-1油田CEPJ平台矗立在碧绿色的海面上。 这座距天津港约20公里的庞大金属建筑,不仅是中国斥资数十亿美元打造的油气田核心设施,更成为中国力求摆脱对竞争对手依赖的标志性工程。 过去五年间,像这样的能源项目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共同构筑起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固屏障。
2024年,中国油气总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油当量。 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连续八年增产百亿立方米。 与2018年相比,原油产量上升近13%,天然气产量增长超50%。
今年,中国油气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预计相当于为全球供应总量新增了接近印度尼西亚规模的石油产量和接近阿尔及利亚规模的天然气产量。
01 历史教训:能源自主的战略觉醒
中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 当时中国从中苏关系变化中汲取了深刻教训:一个大国不能过度依赖他国供应能源。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就是那个时代自力更生的象征,其发展汇聚了全国的技术与设备资源。
这种意识在十年前再次被唤醒。 当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动价格战打压美国页岩油,导致国际油价暴跌时,中国被波及,一度陷入老旧油田成本高昂的困境。 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让中国意识到,即使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缺乏自主控制力的能源供应体系依然脆弱。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 在中美贸易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中国决定“不惜代价”提升国内油气勘探产量,明确提出要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这一战略抉择的背后,是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清醒认识。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埃丽卡·唐斯分析指出:“中国国内产量上升、需求趋稳,有助于抵消特朗普政府寻求能源主导地位的努力,也为中国提供了缓冲空间。 他们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甚至比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更有利的局面。 ”
后来爆发的俄乌冲突等国际事件证明,中国强化能源自主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的时代,能源自主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
02 巨额投入:科技突破驱动产量飞跃
自2019年起,中国的能源巨头们共投入4680亿美元用于钻探与勘探,比此前六年增长近四分之一。 这笔巨额投资使中石油成为同期全球开支最大的石油公司,超越了沙特阿美等国际巨头。
投资力度对比显著:2019年,中石油将资本支出提高16%,达到420亿美元;同年,中海油和中石化的支出增幅均超过20%。 而同期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的支出总和仅增长了5%多一点。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带来了技术上的全面突破。 “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首台渗透率测井原型机、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深地利器”,高效助力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体积压裂等技术支撑非常规油气快速建产。
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中国进步尤为显著。 2018年底至2024年间,中海油国内产量(全部来自海上)增长了60%。 其中渤海油田群表现最为突出,如今已超过陆上油田,成为全国最大产油区。
曹妃甸11-1 CEPJ平台所在的渤海区域,共有60个油气田、200多座平台,日产量超过65万桶油当量,占全国十分之一。 中国钻探企业长期与西方石油巨头合作,吸收并改进了技术,将从发现到投产的周期从三年缩短至两年,速度超过许多国际公司。
03 海上跨越:从陆地向深海的战略进军
中国能源生产的最大突破出现在海上。 过去五年中,中海油贡献了全国增产的三分之二,并预计至少到2027年仍将保持增长。 公司计划继续开发渤海和南海新田块,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首个近万米超深海井钻探。
2024年以来,中国油气勘探领域捷报频传。 3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通过评审备案,标志着中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油田诞生。 国家能源局表示,中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推动国内原油增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同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在南海东部海域勘探发现惠州19-6亿吨级油田。 这是我国首次探获海上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大型整装油田,展示出我国近海深层—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潜力。
五月初,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番禺11-12平台在南海东部海域成功投产,这是中国首次应用无人平台远程开发海上稠油油田,在台风生产模式、远程复产等多方面实现新突破。
八月初,中国海油宣布在海南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通过评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 中国海油总地质师徐长贵表示,这一发现补上了“南海万亿大气区”建设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深海一号、海葵一号、海基系列等“大国重器”大幅提升了我国深水油气工程建设能力,使中国能源勘探开发从陆地向深海迈进。
04 全球影响: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中国油田的异军突起,正悄然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油田的增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能源供需紧张局势,有助于稳定全球能源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能源自给率的提升也在改变国际能源贸易流向。
根据《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2025》数据,2019至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达2.24万亿元,年均投资约3740亿元,较2018年增加48%。 这些投资带来了可观的回报:2019至2024年,全国年均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是2018年的1.4倍、1.5倍,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
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已从2023年的72.3%降至2024年的71.9%。 尽管中国仍然消耗远多于其产出,这一格局短期内难改,但如今中国在全球原油产量中排名第七,超过多个欧佩克成员国;在天然气领域位列第四。
这一影响力体现了中国主要油气企业的发展演变。 本世纪以来,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已在产量、炼油和石油贸易领域成长为巨头,与雪佛龙、壳牌等国际竞争对手并驾齐驱。 过去十年,中石油的年油气产量增长了近四分之一,达到18亿桶油当量。
牛津能源研究所中国研究主任米哈尔·梅丹评价道:“中国主要油气企业的产量超出了预期目标,这不仅让市场感到意外,也让他们自己感到惊喜。 这让中国获得了一种掌控感,尤其是在石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 ”
05 未来前景:能源自主与绿色转型并行
在稳供应的同时,中国能源行业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清洁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4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4244.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天然气出口总量为60.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7.3%。
能源转型趋势明显。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险峰分析:“预计未来10年,天然气仍然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 ”特别是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燃气发电效率高、运行灵活、启停速度快等优势,使其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能源自给率已提升至80%以上,能源安全基础持续巩固。 行业专家认为,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在能源自给率提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勘探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助推了产量增长,增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能源韧性。
虽然中方尚未公布未来具体的产量目标,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预计“十五五”规划仍将把油气上游开发列为重点任务,持续强化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即便未来中国国内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开始下降,稳定的国内产量对国家而言仍是一项优势。 哥伦比亚大学的唐斯表示:“中国正越来越重视自力更生,无论是技术、能源,还是其他各个领域,能源安全仍是头等大事。 ”
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 随着“深海一号”等大国重器不断探获新油气田,中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南海东部海域的惠州19-6亿吨级油田、海南东南海域的陵水36-1超深水超浅层气田,这些突破正一块块拼凑出“南海万亿大气区”的完整版图。
从渤海湾到南海,从陆地到深海,中国能源人用行动证明: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