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第38届金鸡奖启动,陈飞宇低头念稿梁植救场,周冬雨全程盯提词器,网友叹影坛萧条!
发布日期:2025-11-24 03:55 点击次数:155
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一结束,后台群里就炸了,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怎么央视电影频道的直播,收视率居然没破1。金鸡在中国电影圈里的分量不用多说,还是权威奖项之一,却这么“冷静”,这就让人犯嘀咕:到底哪里出了岔子,是节目不行,还是我们变苛刻了?
按理说,开幕式总能有点看头,至少借明星阵容带点热度。结果现实给了泼冷水,数据不亮眼,话题也平平。这不是谁能解释的,要从现场的细节捋,才知道问题不是一个点,是一条线。
|星光在场,但舞台气不够
先说阵容。微电影里,佟丽娅牵着高舒乔出镜,氛围柔软,九岁的小姑娘不怯场,能看出“闺蜜的孩子”被照拂得挺周全。有人感慨这可能是正式进圈的序曲,资源上路不难想象。
歌曲环节,郁可唯一如既往地稳,嗓音干净,属于那种活动里值得“闭眼点名”的性价比。梁咏琪这次以演员身份出现,亮相频率比前几年高,强光下脸有些紧,但49岁的状态观众也更宽容。
万茜精神面貌在线,短发利落;宋茜清爽克制,新戏杀青就来做推介,节奏把得挺紧。对比之下,曾黎在央视灯光下显得妆面较厚,表情不太自然,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真正让人拧眉的是主持环节。
是“影帝影后”组合。站位没互动,画面有点儿“隔岸相望”。周冬雨一开口,气场不稳,全程盯着提词器,镜头眼神少,语速还卡。黄渤经验更足,语调稳,不过画面看着略圆润。此时观众心里的问号更大:这舞台的基本功,怎么就不给力?
|蓝羽稳场,陈飞宇“紧张得掉线”
正式主持人蓝羽登场压着场子,她在电影活动里属于“标配”。让人意外的是,搭档竟是陈飞宇。他上来介绍“我是电影人陈飞宇”,若按作品数算,电影里九部,其中六部出自陈凯歌,履历够亮,但主持不是履历,是训练。
鞠躬环节出了“拍子”。蓝羽和旁边男主持人同步俯身,陈飞宇慢半拍,起身也慢半拍;说词时,他目光钉在提词器,中间又低头翻手卡。导播镜头几次想切双人同框,都不太对拍。屏幕这边,观众能直观感到:紧张与准备不足同时在线。
他不是不努力,可镜头感就是不在。主持搭档说词时,他要么在“预习”手卡,要么发散走神。一次大型直播,表情管理、呼吸节奏、台词熟悉度都是基础动作,这些没扣紧,舞台就容易虚。
|表面热闹,背后是专业链条的松动
看起来演员来了不少,节目也排了,但从到串场,专业度的“缝”一直漏风。读提词器不是罪过,问题是读得像读通知;没有眼神交流,没有呼吸的起伏,没有对观众的“在场感”,那一刻,舞台像失了魂。
这不是谁一个人的锅,更像是流程的松。大型直播讲究调度、走位、节奏、临场反应,每一环都靠排练抠出来。你看周冬雨这次卡词、上次与前辈同台也被吐槽照读,说明背台词这件事并没有被视为“必须”;而陈飞宇的紧张,把新人培养的短板暴露得更直接。
观众的焦虑从哪来?不是不愿意看到新人,而是不愿把直播舞台当练手场。开幕式是门面,是行业的门槛。门面不硬,态度不敬,观众自然会用遥控器投票。收视率没破1,只是一个数字,但数字背后的信号很清晰:尊重与准备,缺了一样。
|真正的症结:扶持可以,练功更要走在前
回到核心,金鸡的权威没变,入围名单里青年演员呼声高,最佳女主竞争激烈,宋佳与咏梅的悬念也在。这本来是好事:新鲜血液,让大家看到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问题出在“扶持的方式”。把曝光当培养,把大场合当课堂,短期看热闹长,长期看口碑伤。新人不是不能上台,但要先把台下走满。台词要背熟,镜头要练够,流程要彩排到肌肉记忆,上台只做加分,不做补课。
周冬雨有“三金影后”的名头,更该把敬业标准立起来;陈飞宇年纪轻,失手可以理解,但准备不足不可原谅。平台也有责任,主持是专业岗位,把关要像选演员那样严,先过专业线再谈曝光。收视是指标,口碑才是资产,开幕式是给行业的答卷,不能交“凑数卷”。
|以为“多请几个流量”就能救场?其实是在反向透支
这场结束后,没有太多官方波澜,热度散得也快。表面话题过去了;观众的耐心也一起被带走一些。以为多请几个熟脸、把灯光打强、把舞美堆满就能稳住场,那是错把装饰当骨架。
更深一层的焦虑,是行业寒冬的说法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喊电影不好拍。可寒最先冷到的是观众心。你让他坐在屏幕前,看到的是卡壳、照读和走神,他会觉得自己被轻慢了。专业是最低保障,不是锦上添花。
虚假的转机,是相信下次再堆阵容就能翻盘;新的问题,是当观众把“不看开幕式”当习惯,口碑就会越来越难拉回。想要把心暖回来,不靠豪华名单,只靠一次一次把基本功做扎实,让观众在细节里感到“被尊重”。
|把舞台还给专业,把尊重还给观众
很多人问我,这事该怎么看。我的回答很直白:扶持年轻人没错,但别拿直播当实习;牌面要靠真功夫撑,不是靠姓氏和标签。金鸡是行业的镜子,镜子要擦亮,演员主持先照照自己。
如果下次还能做到台词不看稿、走位不乱、情绪能带着观众一起呼吸,收视和口碑不会太差。上台前把心率调到常态,把稿背到熟,别让提词器变成“亲妈”,把尊重写在每一次抬眼。
|你要权威还是要专业?
如果只能选一个,你更在意奖项权威,还是舞台专业?你愿意为一次“认真准备”的开幕式停下手中的遥控器吗?欢迎把心里话放到评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