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辅警,冰江救人、化解50+纠纷,谁说他们只是“辅助”?
发布日期:2025-07-26 08:29 点击次数:57
咱们平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不是总觉得挺踏实的?
出门在外,加班回家,甚至半夜睡着了,心里都踏实。
这种踏实感从何而来呢?
很多人会不假思而地说:“那当然是人民警察在守护着咱们!”这话一点儿没错,警察叔叔阿姨们确实是冲在最前面,为咱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除了那些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的警察,在他们身边,其实还有一群同样默默付出、同样肩负责任的人?
他们也穿着类似的制服,也在一线摸爬滚打,甚至在很多危急关头,他们比谁都冲得靠前。
可他们的名字,可能不那么响亮,他们的身份,可能不那么显眼。
他们是谁呢?
他们就是警务辅助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辅警”。
是不是有人会觉得:“辅警嘛,不就是给警察打打下手,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吗?”如果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那今天咱们可得好好聊聊,因为这种看法,真的太片面了!
在咱们中国,警务辅助人员这个群体,其实早已深度融入到了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们是公安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的“隐形脊梁”。
今天,咱们就通过几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聊聊荆州公安队伍里的几位辅警兄弟,看看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辅”责在肩、“警”色为民,他们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担当,颠覆了我们对“辅助”二字的刻板印象。
他们的故事,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个细节,都足以让人动容,都足以让我们对这个群体,报以最真诚的敬意。
首先,咱们来说说沙市区公安分局中山路派出所的辅警喻琦。
这个90后的小伙子,平时话不多,但他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同事们都管他叫“拼命三郎”。
为啥呢?
因为他总能在最危急的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担当。
就拿今年一月份那件事来说吧,那可真是个寒风刺骨的下午,冰冷刺骨的江水,让人光是想想都觉得打哆嗦。
派出所接到警情,有人跳江了!
人命关天,十万火急!
喻琦和同事们火速赶到现场,只见江心那个人影,正被湍急的水流越冲越远。
这种时候,普通人恐怕会本能地犹豫,会想着这水多冷啊,多危险啊。
但喻琦呢?
他没有丝毫犹豫,熟悉的江水让他知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意味着什么。
他来不及多想,脱掉外套,“噗通”一声就跳进了冰冷的江水中。
那可是长江啊,水流急不说,一月份的江水,温度基本都在零度上下,那种寒冷,是能瞬间让人失去知觉的。
更何况,落水者身上穿着浸透的棉衣,变得异常沉重,喻琦在水中几次被拽入水下,但他始终死死地抓住对方,就是不肯放手。
那种拼尽全力的坚持,那种对生命本能的救援欲望,真的让人看了都替他捏把汗。
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的配合下,落水者被成功救回了岸边。
而喻琦上岸后,他顾不上自己浑身湿透,冻得嘴唇发紫,第一时间做的,竟然是脱下自己的干衣服给获救者保暖。
这种细节,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担当。
五年的辅警生涯,喻琦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惊心动魄。
他常说:“穿上这身制服,就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这句话,简单却又掷地有声。
在沙市公安这支队伍里,正是有许许多多个像喻琦这样,在关键时刻能豁出性命的辅警兄弟,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守护百姓平安的铜墙铁壁。
谁还能说他们只是“辅助”呢?
他们分明就是冲在最前面的战士,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接着,咱们再聊聊文旅区公安分局郢都派出所的辅警李明。
如果说喻琦是危急时刻的“刀锋”,那么李明,就是社区里的“邻家小李”,他是社区治理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润物无声。
每天晨光初露,当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时,李明就已经踏进了单位。
调解室里常常是喧闹声一片,他正忙着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处理完,他还会细致地梳理警情,带着充分的准备上门回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记成“一本账”,定期更新维护。
话说回来,刚开始入户走访的时候,李明也遇到过不少群众的不理解,甚至有人会直接质疑:“警察干嘛打听我们家事啊?”这种疑问,咱们普通人也能理解,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嘛。
但李明从不气馁,他总能耐心结合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法律,慢慢地,群众的抵触情绪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和支持。
还记得关沮社区那次噪音扰民的警情吗?
这事儿不大,但处理不好,可能就会让邻里关系长期紧张,甚至引发更恶劣的冲突。
李明是怎么做的?
他可不是简单地劝两句。
他一方面与当事人保持联系,随时跟进情况;另一方面,他重新学习噪音扰民的相关法规,通过微信群向村民普及生活噪音和工业噪音的法律知识。
不仅如此,他还梳理了近两年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警情,对重点区域再次进行走访宣传。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噪音问题最终彻底解决了。
这事儿办成了,李明并没有就此打住。
他把这套工作方法推广到了关沮社区的其他两个村,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开展普法宣传,甚至还走访厂区,宣传工业噪音管理规定。
他总结出了一个“发现-思考-解决-预防”的四步工作法,这套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却非常实用,有效地预防了因为噪音引发的矛盾纠纷。
现在啊,李明下村的时候,总能感受到群众的热情。
尤其是那几位外地居民,每次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喊一声“小李”,还会递上一瓶水,和他分享村里治安变好、邻里和睦的那些点滴。
这些发自内心的认可,让李明更加明白,责任二字不仅是承诺,更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
他不是在“辅助”解决问题,他是在“主导”构建和谐社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贡献,对咱们老百姓来说,价值千金!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松滋市公安局纸厂河派出所的辅警郭程。
他没有喻琦那样惊心动魄的救人壮举,也没有李明那样在社区里“搞试点”的创新,但他凭着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篇章。
自投身警务工作以来,郭程始终秉持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辖区群众的深厚情怀,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成了同事眼中的得力帮手,群众心中的贴心依靠。
调解矛盾纠纷,郭程可有着自己的一套“秘诀”。
他深知,基层矛盾往往源于生活琐事,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激化升级。
所以啊,每次接到纠纷警情,他总是和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的诉求,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情绪,让双方逐渐冷静下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想想,两个正在气头上的人,你得有多大的耐心和智慧,才能让他们坐下来好好说话?
还记得那次因为邻里占地引发的激烈冲突吗?
现场气氛剑拔弩张,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
郭程迅速介入,他不是简单地把他们分开,而是分别倾听他们的委屈和诉求。
然后,他结合实际情况,从法律法规、邻里情谊等多方面进行劝说。
你想想,他得把法律讲得通俗易懂,还得把邻里情分讲得让人心服口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经过数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解,握手言和。
这样的场景,在郭程的工作中屡见不鲜,他凭借着耐心、细心和真心,成功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让辖区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安宁。
用数据来说话,更能看出郭程的厉害。
就在2025年第一季度,郭程协助民警成功化解了50多起矛盾纠纷!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这意味着他平均每个月要解决将近17起冲突。
你想想,这50多起纠纷,如果任其发展,可能就是50多个潜在的治安隐患,50多个可能演变成刑事案件的导火索。
而郭程,用他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和一颗真诚为民的心,将这些“火苗”在萌芽状态就扑灭了。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枫桥经验”最生动的实践吗?
辅警们在基层一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所以啊,你看,咱们身边的这些辅警,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却用同样的平凡坚守,用同样的挺膺担当、拼搏奋进,书写着精彩非凡的从警人生。
他们可能不是“正规军”,但他们和“正规军”一样,都在为咱们老百姓的平安生活,尽心尽力,甚至付出更多。
他们是社会治安大厦里的一砖一瓦,是连接警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咱们中国能有这么好的治安环境,能有这么高的安全感,离不开人民警察的辛勤付出,也同样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警务辅助人员。
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他们的“辅”责在肩,他们的“警”色,永远为民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