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强推!《校园书架――孙子兵法》绝对是震撼人心的名篇佳作!

发布日期:2025-07-29 22:00    点击次数:72

第五章 第四篇形篇

题解导读

《形篇》讲的是事物的外在形式一定与其本质内容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形”,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外在客观效果,有形状、形态、形式、表现的意义。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的主动权在于自身,而不在外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如果自己本身不完善,漏洞百出,那么要去战胜敌人就非常困难。因此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周密策划,谨慎行动,全面创造和完善战胜敌人的各种条件,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说,善于用兵的将帅总是尽力造成力量上的绝对优势,然后等待时机,抓住敌人的弱点和可能被战胜的机会发起攻击,以图取得胜利。

孙子提出了出色的将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修道而保法”,也就是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够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进一步引申,就是出色的将帅应该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及物质基础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主观的判断,对运动着的军事实力所集聚的能量和可能产生的效力,有准确的计算和正确的利用,以保证策略得以顺利实施,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达到自保而全胜、战无不胜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称得上是真正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

在本篇的结尾,孙子经过充分论证战争胜负对军事实力这一客观条件的依赖后,提出了具体测算军事实力的方法,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也就是从土地幅员、人口和物产、兵员和军队、双方的综合实力等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整体情况进行仔细的比较和衡量,从而确切测定胜负的可能性和把握性。一旦确定获得了绝对优势,就应采取断然措施发起攻击,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完全彻底、干净利索地消灭敌人。

孙子将力量的对比建立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让后人深切地体会到孙子兵法的科学性。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擅长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对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方。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能不能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那里是否有机可乘。因此,擅长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胜利可以预先知道,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要去勉强苛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严密防守;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天兵从天而降,令敌人防不胜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夺取全面胜利。

能预见胜利并不比一般人的见识高,这算不得是高手中的高手。通过激战而取胜,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微小的东西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朵好使一样。

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客观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图侥幸取胜。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遵循致胜的法度,从而掌握战争的决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贫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贫的“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军事人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军事人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了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军事实力强弱的“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由何方取胜。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和胜利的军队相比较,就好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高的山涧决开积水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案例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窃符救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的时期。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并占领了韩国的部分地区。韩王惊恐万分,忙派使者入秦,表示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意献地,他为了转移矛盾,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压力,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赵王贪利受地,引起了秦国的极大不满,于是秦出兵攻赵,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次战役以秦胜赵败而告终。秦国以赵国割地六城而撤军。

秦撤兵后,赵相虞卿反对割地。他分析说,秦国撤兵是由于师劳兵疲,力量不足,如果现在用秦没能攻取的土地送给秦国,这与鼓励秦国攻打赵国无异。如果每年割六城给秦,那么赵国土地很快就会割完了,而秦的贪婪却是无止境的,那样的话赵国必亡。虞卿建议以六城池贿赂齐国,因为齐与秦结怨较深,齐得到赵国的六城后,必愿与赵合力攻秦。如此,赵国虽失地于齐,然而可取秦地以补损失。那时秦必然会反过来向赵求和,韩、魏也会尊重赵国,从而与齐、韩、魏结成联盟。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同时料定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便积极进行抗秦准备。

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策划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齐心协力,治理国家。对外,赵国积极派使者与齐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又利用魏国使者来赵的机会,同魏国签订了盟约,同时赵还以今天的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与楚国建交。除此之外,赵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

这一切,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建立起来。秦昭王果然因赵国没有如约割地,反而联合诸侯国与之为敌而愤恨不平,遂于公元前259年9月发兵攻赵,军队很快打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态势,采取了坚守疲敌、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方针。赵国人民对秦国的残暴记忆犹新,秦军的入侵,激起了赵国军民顽强抵抗的决心和保卫国家、誓死抗秦的信念。他们坚守邯郸,英勇作战。

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赵国还经常派出精锐部队伺机袭击秦军,秦军大败而退。虽然,秦军进攻邯郸的行动遭到失败,但秦王继续增兵换将,对邯郸发动持续的攻势。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惨重,仍然攻不下邯郸。秦王对此十分恼怒,亲自出面请秦将白起出来带兵攻赵。

起初,秦王与辅臣商讨出兵攻赵的时候,白起便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他对秦王说:“赵国自长平战败后,秦未乘胜灭赵,给了赵国喘息的时间,赵国得以整顿兵甲,加强战斗力,修补城池以巩固守备。如今,赵国在内政方面,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且国力增强;对外,赵国在积极联络诸侯各国共同对付秦国,这时是难以击败赵国的。”

现在,白起的预言得到证实,秦王又出面请白起为将去邯郸指挥作战,白起明确表示:“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大怒,赐利剑逼他自刎。

秦国军队久攻不下邯郸,处于师劳兵疲、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此时,赵国在固守邯郸的同时,积极从事外交活动。平原君率毛遂等人赴楚求援,毛遂以秦楚旧怨来激怒楚王,使楚王答应出兵北上救赵。魏王也答应救赵,并派出军队十万向邯郸进发。

秦王闻讯,便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谁要是出兵救赵,等我攻下邯郸后就调兵攻打谁。”

魏王怕秦日后报复,就命十万大军屯驻在今河北临漳,观望不前。平原君见魏军停止不前,就派使者到魏国,让自己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想办法说服魏王,让军队赶赴邯郸。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魏王仍不肯下令进军,信陵君没有办法,又不能眼看赵国灭亡,便决定带着自己仅有的一班人马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出发前夕,寄住在信陵君家里的一个叫侯嬴的隐士给信陵君献计,要他去求助魏王的爱妾如姬,让她以出入魏王寝宫之便,偷取魏王调兵易将的虎符,然后骗取魏将的兵权,带领军队去救赵。信陵君听了侯嬴的话,立刻出发。而侯嬴却在信陵君出城后,自刎而死。

因为信陵君曾为如姬报了杀父之仇,所以这次窃符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但魏将不肯交出兵权,信陵君不得已杀了那个魏将,夺得兵权,率领军队直赴邯郸。

在赵国邯郸,秦军又一次发起猛攻,邯郸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平原君让自己的妻、妾和奴婢也参加到守城的劳役中。他还把家中的资产全部拿出来奖赏给士兵,鼓励士兵勇猛作战。此外,平原君还招募了三千战士向秦军发起反击。

此时的情况出乎秦军意料,秦军一时招架不住,向后退却了三十里。正在这时,信陵君率领的魏军救兵和春申君率领的楚军先后赶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于邯郸,一部分逃回汾城,一部分投降赵国。

魏、楚、赵军乘胜追到河东,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邯郸之战最终以赵国取胜而告终。

邯郸之战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续战。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改变了军事战略,采用了在强敌面前打持久战、避敌疲敌的作战方针,使秦军处于劳师远袭、顿兵攻坚的困难境地。最终,各诸侯国援赵的救兵到达,在“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不利形势下,秦军兵败邯郸,赵国则以弱胜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制定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保法”;制订以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师劳兵疲、顿兵挫锐的情形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