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因采购俄罗斯石油遭遇25%关税,中方受到威胁或将以反制应对
发布日期:2025-08-06 04:33 点击次数:159
前言
一方面,美国政府发出威胁,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语气十分强硬;另一方面,美国商界代表团却迅速赶到北京,想搞个合作啥的。
特朗普自得其乐地说在贸易磋商中占了大便宜,但贝森特坦言中方在俄油事项上毫不示弱,谈判搞了不到两天就草草收场了。
这种政经两开花的奇怪现象,到底暗藏着啥秘密?究竟是谁在藏话呢?
印度成了试刀石,中国会是下一个吗?
7月30日,这消息可算是搞得全球能源界都哗然了。特朗普总统宣布,从8月1日起,对印度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理由挺直白: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和军火,变成了俄罗斯最大的能源买家之一。这也是美国首次以“进口俄罗斯原油”作为实打实的贸易惩罚理由来动作的。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印度超过三分之一的石油都来自俄罗斯,结果也就如此,成了全球第一买俄油还被美国加关税的国家,但这只是热身戏,真正的大事还在后头。就在对印度施压的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是毫不藏着掩着,直言要是中国继续买俄油,那就可能面临100%的惩罚。
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夸张,之前美国国会已经批准了法案,允许政府对俄罗斯能源相关的交易对象加征最高500%的二级制裁关税,针对印度的则是25%,对中国则是威胁要加到100%,最高还可能达到500%。这套递进式的威胁,背后透露的其实是美国精打细算的策略。
印度成为了“杀鸡儆猴”的典型例子,选这个目标,既能达到打击效果,又不用花太多成本。美国这次动手,无非是想给别人看,特别是针对中国。
7月30日,中方的回应可以说是态度十足,外交部直接表明:中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合理采取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靠威胁和施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方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就是说,能源的主权绝对不能让步。
挺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在贝森特放出狠话的第二天,美国商界却搞出了另一场景。一支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芮思博带队的代表团,抵达了北京,成员都是来自波音、苹果、辉瑞等差不多10家美企的高管。
这次行动基本跟特朗普发表威胁声明的时间差不多,政治上还在喊打喊杀,经济上却悄悄在谋划合作,真是挺扎心的,不仅是给脸,也反映了当前的实际情况。
拆穿了!美国制裁俄油的真实目标
简单来说,美方的关注点不单单是盯着俄罗斯,背后更深的目的其实是在调整中国的能源采购路线。表面看是冲着俄罗斯去的,实际上则是在给中国制造压力,想让中国多从美国买能源。
这玩意儿也不是啥新鲜事儿,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里,中美签的那份阶段性贸易协议里,就写明中国得多买点美国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不过,因为疫情蔓延以及两边的矛盾,这条承诺后来就搁置了。
眼下美国打算重新走那条老路,把俄油列入打击目标,附加关税啥的,想让中国再次回到过去的轨迹上。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啦,据美媒报道,从2024年初起头,中国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没从美国进口煤炭、原油和天然气,这可不是偶然,显然是出于战略考虑做的调整。
现在中方在能源进口方面逐步加强了和俄罗斯、中东、中亚等地区的合作,想减轻对美的依赖。美国的天然气和煤炭,受价格、运输成本还有政策等各种因素影响,竞争力并不算强。而俄罗斯的石油,地理位置邻近,签有长期协议,供应也比较稳定,好像更有优势。
对于中国来说,调整能源进口的格局其实是一项战略性的选择,短期内不太可能因为外界压力就轻易动摇。美国媒体分析指出,提出俄油问题,并不是真的打算“禁运俄罗斯”,而更像是想促使中国购回美国的原油,弥补他们出口上的空缺。不过,中方选择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应对,调整采购结构,替代谈判让步,最终让美国的施压策略失去了作用。
这次瑞典谈判里,美方不仅在俄油问题上施加压力,还试图推动落实之前商定的24%临时关税。这个关税最早是在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第一次会谈时提出来的,当时双方达成共识,把关税的执行推迟了90天。现在到了瑞典那场磋商,这个关税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
这24%的关税没有被取消,也没马上开始执行,只是再度推迟了。贝森特在会后说得很明白,所有的谈判结果还得由特朗普总统最后来敲定。
特朗普没有明确表态关税是不是还会继续推迟,这就意味着以后会不会提高关税、提高到什么程度,还得看后续怎么发展,还是悬而未决的状态。
当能源变成武器,这场博弈没有旁观者
这次能源制裁带来的影响可不止在中美两国,欧盟也表达了担忧,觉得美国的单边制裁可能会冲击到全球的贸易体系。德国的工商界提醒大家,关税战可能会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而印度外交部则说了,他们会借助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发表了看法,认为美国的制裁完全是经济霸凌的典型表现。
消息一出,国际油价就有点动荡,布伦特原油涨了2.3%,亚洲的股市基本都走低,而印度卢比兑美元的汇率也刷新了近期的低点。
就在中美谈判裂开,贝森特也放出了狠话的同时,还传来另一个信号,中俄两边都宣布了个消息,要在8月搞海上联合-2025演习,不仅仅是在中国近海,还打算把范围扩大到太平洋一部分海域呢。
演习结束后,有一部分参加的部队还会继续进行联合巡航。这次联演是年度安排中的一环,不过时间挺敏感的,正赶在美方不断向中俄释放压力的关键时刻。外人一看,这场演习很容易被理解成表达态度的动作,嘴上说不针对第三方,但看区域和目标,谁都明白其背后牵扯的关系。
美方的制裁措施越来越紧,推动了去美元化的步伐,中俄之间的贸易用本币结算的比例不断提高。中东的产油国也开始重新考虑与美国的能源合作,更多的客户来自不同国家,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能源保障已变成各国重新评估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指标。
制裁的压力让清洁能源技术合作变得更紧密,中俄在核能、风能、太阳能方面的技术交流明显增多。中国也在新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想减少对传统能源进口的依赖。这场关于俄油的较量,表面看像是贸易战在持续,其实更像是主权之争的角力。
从买油自由看大国的底线与尊严
这场关于能源制裁的角逐正在重新塑造国际经济格局,新兴发展中国家愈发依靠南南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以往由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迎来了冲击,未来全球治理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较量格局。
对中国而言,能源安全不是拿到谈判桌上的筹码,也不是靠喊价高低来决定的商品。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还在持续,军事方面的合作也没有中断,这让美方试图用施压来打乱中俄关系的图谋变得更加棘手。
从贝森特的表态到特朗普的决定,可以看出,特朗普对俄罗斯的耐心已经快用完了。7月29日,他表示只会给俄罗斯签署和平协议最后10到12天的期限。美国也在用关税手段施压,试图让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上退一步,同时推动中方转向美国的能源市场。
美方内部多次传出消息,希望中方多买点美国产的能源和农产品。这次,他们想借着制裁俄油的这个借口,推动中国转向美国市场。此外,美国还试图在其他方面给中方施加压力,让中国做出一些让步。俄油的问题,只是个新借口罢了,实际上他们还想在技术、市场准入、投资等领域逼迫中方让步。
印度受到点名,中国也被列入威胁对象,但中方的反应显得特别镇定。不管是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说的话,还是中方代表在瑞典会后表述的立场,都传达出一个统一的信息:谁的油谁主持,关税不是用来威胁能源安全的手段。
到底是不是中方将成为下一个焦点,得看美方接下来会怎么搞,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俄油的这场国际大戏,还远没有完结。
中方坚持能源自主权,美国企业积极推进深度合作,军演安排如期进行,这一切都说明,中方在面对这次压力考验时,既有底气,又有策略。中俄合作没受到影响,中国的立场也没有变软,美方的算盘暂时还没打响,牌还都摆在桌上,大家都在等待下一轮的出手时机。
这场俄油引起的关税风波,表面上像是贸易战的延续,其实是一场主权的角力。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不是随便摆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也不是喊价高低就能换得的东西。归根到底,关税的大棒吓不倒谁啊,大家都想掌控自己的一切,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的路子。
结语
关于俄油的这场博弈,其实就是新旧秩序的争夺。能源的主权不能让步,发展权益也绝不能丢,这既是底线,也是我们维护尊严的标志。
多样化的全球趋势不断推进,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最终会取代那种零和游戏。毕竟,没有人愿意一直被别人掌控着“能源命脉”,过着靠别人摆布的日子。
在巨头角逐的大背景下,小国要想在夹缝里找到一席之地,可得巧妙应对。有时候,灵活的外交策略、密切的国际合作能帮忙挡住压力,不让自己陷入被动。保持自身特色和独立性也很重要,不能一味跟风,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再者,发展经济提高实力,让自己在国际棋局上有话语权,避免一味依赖别人。总之,既要寻求平衡,也不能丧失独立,学会借力打力,才能在变幻莫测的风云中找到一线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