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惬意自洽精彩文章
发布日期:2025-08-08 18:39 点击次数:120
咱们中国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退休这个年纪,那可算是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了。
很多人可能都会想,退休了,是不是就得天天热热闹闹,跟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或是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才算过得有滋有味?
可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不太一样的退休生活方式,它不追求热闹,反而更享受独处,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就是“真的很惬意自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听起来有点“另类”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能让人过得更舒坦,更自在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说起退休后的生活,咱们脑子里可能立刻会浮现出各种画面:公园里成群结队的晨练队伍,旅游大巴上欢声笑语的老年团,或是家里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些当然都是美好的,也是很多人的向往。
但有一种声音,它悄悄地冒了出来,告诉我们,原来退休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这种活法,主张的是一种“独来独往”的状态。
您可能会觉得奇怪,人到了老了,不都怕孤独吗?
怎么还会喜欢一个人呢?
但文章里提到的这位退休人士,他的观点可不一样。
他喜欢独来独往,偶尔遇到说得上话的朋友,闲聊几句,也觉得挺开心。
这可不是那种“孤僻”或者“不合群”,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咱们想想,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很多人平时工作忙碌,社交应酬不断,有时候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到了退休,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不能选择一种更自在、更少羁绊的生活呢?
这就像咱们常说的,社交质量有时候比数量更重要,不是非得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才叫生活充实。
文章里描写了这位退休人士的日常,听起来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接地气。
他平时一个人住在市里,每天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公园打拳。
到了公园,遇到认识的拳友,也会闲聊几句。
但您注意了,他从不跟谁去争论什么拳理,也不给别人讲授拳法。
他心里头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学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继续学习。
这份谦逊,这份不张扬,是不是特别值得咱们学习?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稍微懂点什么,就恨不得立刻去教导别人,去显示自己的高明。
可这位老哥,他懂得“藏拙”,懂得“学无止境”,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反而能更专注地提升自己,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执和麻烦。
这种心态,其实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叫做“虚怀若谷”。
除了打拳,傍晚他也有自己的消遣。
喜欢一个人散散步,骑车到广场,把车停好,然后戴上耳机听书,一个人慢悠悠地走着。
走累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来,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美好。
这种场景,是不是特别让人放松?
没有目的性,没有时间限制,就是单纯地享受当下的宁静和观察。
现在很多人,一闲下来就抱着手机刷个不停,生怕错过了什么信息。
可这位老哥,他选择的是一种“慢生活”,把注意力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去感受那些最真实、最简单的美好。
这种能力,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是太宝贵了。
还有一点,是他特别喜欢一个人去旅行。
他直接就说,一个人旅行“没有那么多的纠结”。
他甚至还开玩笑说,不是不跟好友一起旅行,而是“容易翻船”。
这话可说到不少人的心坎里去了!
咱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几个人约着一起出去玩,结果为了去哪里、吃什么、玩什么,各种意见不合,最后搞得不欢而散。
而一个人旅行呢?
那可真是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停多久就停多久,所有的行程都由自己说了算。
文章里提到,他曾经在大理洱海旅居了三个月,还想再去一趟,而且下次一定要选秋冬季节,去感受不一样的景色。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个人旅行,让他能够更深入地体验一个地方,更自由地感受不同的风情。
这种旅行,不是为了赶景点打卡,而是为了更好地与自己对话,与自然融合。
最让人感慨的,是他对“无人问津”的理解。
他说,自己的手机除了推销电话、打错的,要不就是卖房的,“反正没人真的找我”。
但他反而觉得“非常好”,“看似没有关注,没人在意,其实,真的很惬意自洽”。
听到这话,您是不是有点诧异?
现在很多人,恨不得手机24小时不停地响,微信朋友圈里要不停地互动,好像这样才证明自己有人气,才不被社会“抛弃”。
可这位老哥,他反其道而行之,享受这种“无人打扰”的清净。
这不就是一种彻底的“断舍离”吗?
把那些不必要的、消耗精力的社会连接都切断,把时间和精力都留给自己。
当有人问他这样的日子会不会孤独时,他的回答更是干脆:“其实,我还真没时间孤独,每天都有事可做。”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没事的时候就读书写字,闲下来就喝茶追剧。
要是心情低落了,就骑车出去,找个地方打拳,出一身汗,然后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啊!
他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排解自己的情绪,而是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疏导。
这种内在的丰盈和自给自足,让“孤独”根本没有机会侵入他的生活。
他还特别强调,如果咱们也过着类似的生活,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孤独,是失败的人生,这反而是咱们的“福气”。
为什么是福气呢?
他说得很明白:“说明咱们已经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和评价,也不需要谁的认可和肯定。”这话是不是特别有力量?
咱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的眼光而活,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可能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而当一个人能够做到“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和评价”时,那才是真正的精神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随便乱来,而是内心笃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评判来定义自己。
在处理事情上,他的态度也很豁达:“小事自己扛着,大事扛不了就放下。”这是一种多么洒脱的人生智慧啊!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有些是自己能解决的,那就撸起袖子干;有些是自己实在无能为力的,那就学会放手。
这跟咱们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认为,人生一世,终究是活自己。
凡事靠自己,即便身边有老伴,也别老是去麻烦对方,次数多了,对方也会烦你。
这话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一想,是不是也很有道理?
亲近的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独立性,这样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更长久、更舒适。
互相依赖是好事,但过度依赖,反而会成为负担。
他最后总结说,要“多往咱们自己内心所求,寂而不寞,孤而不独,既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自由。”这几句话,真是点睛之笔。
“寂而不寞”说的是,虽然一个人独处,环境可能很安静,但内心并不空虚;“孤而不独”说的是,虽然物理上是独自一人,但精神上并不寂寞。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它说明一个人能够享受独处,并且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充实。
这种状态,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对自我和生活的深度理解。
从这位退休人士的经历中,咱们不难看出,所谓的“惬意自洽”,并不是说非要与世隔绝,也不是说要彻底断绝所有社会关系。
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调整和选择。
在咱们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迎合,去妥协。
但退休生活,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义生活方式的机会。
选择“独来独往”,并不是逃避,而是在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在纷扰中坚守一份自我。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和幸福,不一定非要从外界的热闹和别人的认可中获得,更多的时候,它来源于我们内心的丰盈和对自我的接纳。
这种活法,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它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着,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需求,少一点外在的束缚,活得更真实、更自在一些呢?
毕竟,人生这趟旅程,最终还是要为自己而过。
下一篇:业务章丢了需要登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