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沧州战役:兄弟对阵八旗精锐,太平军占优

发布日期:2025-10-09 13:42    点击次数:89

沧州之战是太平军北伐中的一场关键战役,被大家称作太平天国版的香积寺之战,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说起沧州之战和香积寺之战,确实激烈精彩,但也没像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

香积寺之战,据说是8万唐军跟10万燕军对峙,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叛军,两边拼得死去活来,场面简直像二战一样,半天时间就死了6万士兵,可惜的是,双方阵容还是保持得挺整齐。这一战的唐军精锐,本应去开拓疆土,却反倒打内战,也算挺遗憾的,这都是网上流传的说法。

沧州之战呢,其实是太平军的精锐部队跟河北武术世家的大比拼。太平军从两广来的老兵,有4千人阵亡;而那武术世家,也有3千人倒下。这个战役一度让北方传统武术的势头变得低迷。其实说到这事,跟香积寺之战的说法挺像,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确凿的事实。

所谓香积寺之战呢,实际上就是唐军收复长安的战役,当时还用了回纥骑兵帮忙取胜。之前,郭子仪在清渠被叛军击败,搞得挺不好看的。打到这个份上,哪还算啥精锐,全都是拉来进行征调的民夫,战斗表现平平,要不然,唐朝也没必要去借兵帮忙了。

沧州之战其实也没有什么河北武术世家和太平军对抗,更别说三千武林高手和两广四千精锐激烈厮杀了。真正的沧州之战,是老兄弟们跟八旗精锐碰上了,不过那会儿八旗的战斗力跟以前不一样,打起仗来,步战时还被压着打。

沧州之战啊,在崔之清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陈思伯的《复生录》和陈钟祥的《夏雨轩杂文》中都提过。那时候八旗军伤得挺重,损失挺大,几乎没剩几个人。关于武林高手嘛,作用其实也挺有限,能不能算高手,那另说了。

崔之清是太平天国史的专家,陈思伯是当时太平军的一名士兵,而陈钟祥则是清朝河北地区的官员,二人都亲眼见证了林凤祥攻打沧州的经过。陈思伯的《复生录》写得最细致详细,陈钟祥则收录了护军统领绵勋给咸丰皇帝有关沧州驻守八旗士兵伤亡的奏折,里面有具体数据,崔之清也经常引用这些资料。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不久,林凤祥和李开芳就开始向东攻打扬州,迅速攻下城池。此时,为了阻止北方的清军南下,杨秀清派出了林凤祥和李开芳带领两万大军,赶去北伐,意在夺取燕京。

林凤祥北伐的兵力并不算很多,但都是精锐之师,主要的将领多来自两广地区,士兵则来自湖南。蓑衣渡之战之后,太平军能真实参加战斗的士兵不到五千人,想要继续壮大规模,主要依靠湘南地区扩充的六万矿工、天地会成员,以及湘北和鄂南的渔民共同加入。

太平军北伐时,两广的兵力不太可能达到四千,毕竟不太现实,主要还是由两湖地区的士兵占大部分,将领大多来自广西。不过,他们都是老朋友,战斗素质和战斗意志都特别强,湖北的陈思伯原本做文职,在《复生录》里对太平军的战斗力评价也是挺高的。

为什么要攻打沧州呢?直接冲燕京也不太可能,太平军会遇到不少阻挠。这帮将领,林凤祥、李开芳,是从巩县渡过河,然后进入山西的。清军一点防备都没有,等到到达河北,在临洺关,碰到的是直隶总督纳尔经额旗下的十八旗军,人数大概一万八千,大部分来自驻守京城的部队。

临洺关一战,八旗几乎全军覆没,差点儿就全崩溃了,纳尔经额还自己带头跑了,被咸丰皇帝查办、革职。太平军接着继续往前走,到了沧州那边,遇到了在那守城的八旗兵,他们特意来拦截林凤祥。两边一开战,局势正式拉开。

沧州的八旗,主要是正白旗和镶白旗,这两旗算是八旗里的精锐和核心力量。努尔哈赤那会儿,大汗手里掌握着正黄旗和镶黄旗,到了晚年,把这两面旗子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皇太极登基后,将八旗做了个“换旗”,把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了位置,驻守沧州的部队,正是努尔哈赤时期的那两黄旗。

在山海关一带,阿济格和多铎从两侧突袭,趁着闯军和关宁铁骑激烈拼杀时,发起了致命一击,把李自成打得节节败退,完全败了场。在怀庆和潼关的战斗中,这兄弟俩又把闯军的残余部队打得四散逃窜,李自成不得不逃到九宫山,最终被一位老农手中夺命。至于扬州的那场屠杀长达十天,正是多铎所为,战事结束后,多铎也因天花去世了。

在多尔衮当政期间,为了“圈地”,驻守沧州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经常闹矛盾,尤其是鳌拜掌权之后,更开始针对两白旗进行打压。不过,到了顺治时代,正白旗早就被正式列入上三旗之列。而至于为什么没把镶白旗包括进来,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又一次“换旗”,里面还掺杂了不少肃亲王豪格的正蓝旗。

陈思伯写的沧州之战,分了两个阶段。第一步,沧州驻防的将军来挡住太平军,跟林凤祥打起来。八旗骑兵那叫一个英勇,跟太平军正面碰撞,死伤不少,原因嘛,太平军主要是步兵,骑兵的战斗力就比步兵强不少。

八旗的精锐士兵还是挺厉害的,不过林凤祥又比他们更聪明,他安排人绕到侧翼,偷偷袭击,还点火烧掉了八旗的军需和火药。在前头交战得挺激烈,但后面突然传来一阵爆炸声,八旗兵误以为是太平军大部队从后面涌过来,于是纷纷撤退,主力部队还算完好无损。

林凤祥继续往前走,经过滹沱河时没有船,他就下令太平军脱掉衣服过河,到了对岸再穿回去。秋冬时候,滹沱河上已经结了一层薄冰,结果许多太平军在渡河时被冰块划伤,腿部受伤挺重,打算在沧州休整几天,接着就准备进军天津和燕京。

临洺关那一战,八旗军败得挺惨,沧州知府沈如潮一听太平军要攻城,就提前关门招兵买马,召了三千兵勇协助八旗守城。至于这三千人是不是武林高手,陈思伯没明说,但从战场表现看,估计也不是什么了得的人物,纪律糟糕,战斗意志也挺薄弱的。

太平军攻城很不顺利,八旗军奋力回击,可林凤祥暗中有内应,形势一下子就倒向了他们。林凤祥在正面攻城的同时,内应偷偷放火烧了火药库,八旗军又遭了一次大损失。城里火光冲天,清军一边奋战一边灭火,太平军则趁着浓烟掩护展开突袭,正值大雾弥漫,视线模糊,没多久就从西门、北门突入城中,攻占了要地。

城里的三千兵勇表现得相当糟糕,陈钟祥说:“怕他们有诈,不敢镇静,乱成一团,纷纷溃散逃跑。”兵勇一溃败,林凤祥趁机在西门、北门杀入城中,与八旗展开了巷战。没有战马,近距肉搏,结果八旗就不是他们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

关于八旗的伤亡情况,绵勋在给咸丰的奏折中提到,阵亡的八旗兵有3154人,只有89名士兵成功突围,还能继续战斗的只剩下11人。至于太平军的伤亡,陈思伯没有具体说明,只是说林凤祥休整了三天之后,继续出发,沧州之战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这场沧州之战中,打得最激烈的主要是驻守的八旗士兵,尤其是正白旗和镶白旗,那样的伤亡情况,除了南京之战之外,几乎是最惨烈的。至于那三千个武林高手,陈思伯也没特别提起,可能是沈如潮那边招募的那批兵勇,算是齐备的吧,但问题是他们被说“虑其有诈术”就怕得溃逃,这样的表现,怎么能算是真正的精锐呢?

说到武林高手,能不能当成真正的兵精用呢?客观一点来看,单打独斗的话,武林高手的确很厉害,但一到了真正的战场,就完全不一样了。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评价武林高手是“花法”,就是说那种花拳绣腿,不适合做兵。一旦需要布阵打仗,武林高手反倒变成了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