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美方制裁自食其果,全球订单涌向中国,半壁江山根本拦不住

发布日期:2025-10-10 20:44    点击次数:104

一艘装1万个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单次停靠美国港口的费用,756万美元起步。这不是天方夜谭,是2025年10月后美国给出的价码。特朗普政府这招“毒计”盘算得很好,光这一项,每年就能从全球航运身上刮下几千亿美元。

这笔钱,本该成为美国扶持本土造船业的救命稻草。毕竟,美国海军在2025财年的报告里,用“全面崩溃”来形容自己的商业造船业。2024年,美国全年只造了5艘大型商船,而同一时期,中国的船厂交付了超过1000艘。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狠狠扇了一巴掌。美国人以为能卡住全球航运的脖子,结果却发现,大家用订单给出了最直接的回答。

全球最大的船队拥有者,地中海航运(MSC),在美国的禁令声浪最高的2025年4月之后,回头就给中国船厂下了12艘新船的大单,其中包括6艘技术尖端的22000TEU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这家巨头说得很实在:中国在绿色船舶技术和建造效率上的优势,短期内,没人能替代。

德国的赫伯罗特、日本的商船三井,这些行业里响当当的名字,也没有一个跟风。他们的话说得更直白,离开中国,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就无从谈起。

美国人搞不明白,为什么威胁不管用?他们可能没去长三角的船厂周边200公里内看一看。上千家配套企业密密麻麻地扎堆,从一块特种钢板到一套复杂的动力系统,几乎都能在半小时车程内解决。这就是中国造船业的底气,一条被攥在自己手里的完整产业链。

就拿造超大型集装箱船必须的EH47止裂钢来说,这曾是项被别人卡脖子的技术。现在中国自己搞定了,一不小心还拿下了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有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关键设备,比如全球功率最大的双燃料动力主机,现在不仅能自己造,还能批量生产。

更让美国人头疼的,是中国在另一条赛道上的提前抢跑。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减排规定越来越严,全球航运业都在向绿色转型。2025年刚开年头两个月,全世界近七成三的替代燃料船舶订单,都飞向了中国。液化天然气、甲醇、氨燃料,各种主流船型全覆盖。反观造船强国韩国,订单还主要集中在单一的LNG船型上,篮子里的鸡蛋有点太少了。

成本和效率更是没法比。中国船厂的建造周期能比韩国短上10%到15%,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算一笔账,一艘万箱级的集装箱船,中国船厂报价1.2亿美元,美国船厂光建造成本就得6亿,这生意还怎么做?

美国政府的组合拳,从2024年3月五大工会递交请愿书开始,到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301调查,再到后来的高额港口费、《美国船舶法案》2.0强制“美货美运”,甚至连中国产的港口起重机都想加关税,一套操作下来,看似凶猛。

结果呢?2025年的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前8个月,中国承接了全球53%的造船订单,市场份额和打压前的2023年一模一样。恒力重工这些大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9年。

最讽刺的是,这套“毒计”最终反噬了自己。高额港口费直接推高了美国的进口成本。根据德鲁里航运咨询的测算,2025年美东、美西航线的运价分别涨了19%和35%。这多出来的成本,最终还是由美国消费者自己买了单,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连美国自家的智库CSIS都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政策没能让订单从中国大规模流走,全球航运公司基本还是按老规矩办事。根子上的问题,是美国造船业的空心化,和全球航运业对中国产能深入骨髓的依赖。

中国造船业也并没闲着。守住基本盘的同时,还在向金字塔尖攀登。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从卡塔尔能源公司手里拿下了24艘超大型LNG运输船的订单。这种27.1万立方米的“大家伙”,是公认的“三高”船舶,过去一直是韩国的自留地。再加上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交付运营,标志着中国在高附加值船舶领域,也站稳了脚跟。

所以说,这场较量其实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当一方还在琢磨着如何用政治手段去扭曲市场规律时,另一方早已在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和未来布局的新赛道上,跑出了很远。这场牌局,底牌早就亮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