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故事:焦裕禄放弃上海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赴河南兰考,誓要治理风沙

发布日期:2025-11-23 21:29    点击次数:120

参考来源:《焦裕禄传》《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兰考县志》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2年的上海滩,十里洋场依旧繁华。

黄浦江畔的码头上,轮船汽笛声此起彼伏,南京路上的霓虹灯映照着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夜色。

就在这样一座让无数人向往的城市里,有一个年轻人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他要离开这里,去中原腹地那片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扎根。

这个人叫焦裕禄。

当组织上找他谈话,告诉他可以留在上海工作时,这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却摇了摇头。

他的目光望向窗外,那里是繁华的街景,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千里之外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我想去最需要我的地方。"他这样说道。

放着大上海的优越条件不要,偏要往穷乡僻壤里钻,这个决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苦难中的种子

要理解焦裕禄的选择,得先从他的过往说起。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小焦裕禄六岁那年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差点饿死。

父亲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只能把年仅七岁的焦裕禄送到地主家去放牛。

冬天的山东,北风呼啸,雪花纷飞。

小焦裕禄穿着单薄的衣裳,光着脚丫子在雪地里追赶牛群。

脚底板冻得通红,裂开一道道血口子,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晚上回到牛棚,他蜷缩在稻草堆里,与牛相依取暖。

地主婆看他年纪小,经常克扣他的口粮。

有一次,焦裕禄实在饿得受不了,偷偷拿了一个红薯,被地主婆发现了,当场就是一顿毒打。

鞭子抽在身上,留下一道道血痕。

小焦裕禄咬着牙没哭,他知道,哭也没用。

这样的日子过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让这个孩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要改变这一切,让所有像他一样的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1945年,抗战胜利。

23岁的焦裕禄终于等到了翻身的机会——他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在党的培养下,这个当年放牛的穷小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二】繁华背后的抉择

1951年,焦裕禄随部队南下,来到了上海。

对于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北方汉子来说,上海简直就像另一个世界。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宽阔整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组织上安排他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工作,这份工作稳定体面,工资待遇在当时来说相当不错。

可焦裕禄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每天下班后,他喜欢在街头巷尾转悠。

他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贫困;看到了摩登的洋房,也看到了棚户区里破旧的窝棚。

有一天晚上,焦裕禄收到了一封家乡来的信。

信是同乡写的,里面说家乡的情况依然很苦,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信的最后,同乡写道:"你在大城市享福,可别忘了家乡的苦日子啊。"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焦裕禄心上。

那天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窗外霓虹闪烁,屋内却一片沉寂。

他想起了童年放牛的日子,想起了父老乡亲期盼的眼神,想起了当初加入共产党时的誓言。

共产党员的使命是什么?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吗?可现在,自己待在这繁华的大都市里,那些还在受苦的老百姓怎么办?

这一夜,焦裕禄做出了决定。

【三】一份让人意外的申请

第二天一早,焦裕禄就找到了组织。

他提出了一个请求:申请调往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

领导愣住了。

要知道,当时的干部调动政策,一般都是从农村往城市调,从艰苦地区往发达地区调。

像焦裕禄这样主动要求去苦地方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小焦啊,你这是何苦呢?"领导语重心长地劝他,"上海条件多好,你在这里好好干,前途无量。

何必往那些穷地方跑?"

焦裕禄却很坚决:"正是条件艰苦,才更需要共产党员去。

我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知道老百姓有多不容易。

现在国家建设需要人,我不能只图自己舒服。"

领导看着眼前这个瘦削但目光坚定的年轻人,心中既感动又钦佩。

最后,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

1952年秋天,焦裕禄离开了上海。

在黄浦江码头,几个要好的同事来给他送行。

他们不理解,都说焦裕禄傻,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去吃苦。

焦裕禄笑了笑,没多解释什么。

他背起简单的行李,登上了开往中原的列车。

火车一路向西,穿过江苏,进入河南。

窗外的景色渐渐变了样——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变成了中原大地的黄土平原。

越往西走,土地越贫瘠,村庄越破败。

焦裕禄的目的地,是河南省兰考县。

如果说上海是天堂,那兰考在当时简直就是地狱。

这个豫东平原上的小县城,常年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侵袭。

每到春天,黄沙漫天,遮天蔽日;一下大雨,到处是水,房屋倒塌;盐碱地上,寸草不生。

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往往颗粒无收。

当地有句顺口溜:"兰考兰考,贴着河南的脸,贫穷落后,风沙满天。"

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焦裕禄却主动要来了。

他不是不知道这里的苦,恰恰相反,正是知道这里最苦,他才要来。

那么,这片被称为"风沙口"的土地上,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四】初到兰考的震撼

1952年冬天,焦裕禄第一次踏上兰考的土地。

一阵狂风卷起黄沙,打在脸上生疼。

放眼望去,光秃秃的土地上看不到几棵树,村庄里的房子破破烂烂。

来接他的县里干部老王忍不住说:"小焦啊,你可真是想不开。

这兰考的苦,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焦裕禄摇摇头:"既来之,则安之。

再苦能有我小时候放牛苦?"

到了县政府,焦裕禄放下行李,连水都没喝一口,就提出要下乡看看。

就这样,刚到兰考的第一天,焦裕禄就走进了村子里。

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跟老百姓拉家常,问他们最发愁的是什么。

一位大娘拉着他的手,眼泪直流:"孩子啊,你说我们这日子啥时候才能好起来?地里种不出粮食,一家老小饿肚子。

你看这风沙,年年刮,刮得人都快活不成了。"

焦裕禄握着大娘粗糙的手,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他知道,这里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但他也知道,再难也得干。

【五】风沙中的坚守

了解完兰考的情况,焦裕禄心里有了底。

三害之中,风沙是最紧迫的。

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先治住风沙。

焦裕禄想起了小时候在山东老家见过的防风林。

树能挡风固沙,这个道理并不复杂。

可兰考这地方,沙多土薄,种树谈何容易?不少人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种树?咱们兰考连草都长不好,还想种树?"

焦裕禄没理会这些风凉话。

他带着几个积极分子开始试验,先从县政府院子里开始。

第一批树苗种下去,没几天就被风吹干了。

他不气馁,继续种。

这次他想了个办法,在树坑里垫上一层草,再浇足水,然后用土压实。

这一招还真管用,树苗活了下来。

接下来,焦裕禄开始在全县推广植树造林。

他带头干活,从不喊累。

白天,他和群众一起挖坑栽树;晚上,他在煤油灯下研究治沙方案。

手上磨出了血泡,他用布包一包继续干;累得腰酸背痛,他歇一会儿又站起来。

群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一个从大上海来的干部,不摆架子,不怕吃苦,跟大家一样干活流汗。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植树的队伍。

兰考的土地上,开始出现了绿色。

植树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治理风沙,还得解决水的问题。

焦裕禄组织了一支勘察队,自己带头,走遍了兰考的山山水水。

风雨无阻,寒暑不停。

经过几个月的勘察,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方案:开挖排水渠,修建蓄水池,改造低洼地。

在他的带动下,兰考的老百姓爆发出了惊人的干劲。

大家肩挑手提,硬是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挖出了一条条排水渠,建起了一座座蓄水池。

几年下来,兰考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树多了,绿色多了,风沙小了。

【六】生命的赌注

可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焦裕禄的身体却垮了。

长期的劳累和病痛,让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

到了后期,他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只能用硬物顶着肝部,勉强支撑着继续工作。

医生劝他住院治疗,他摇摇头:"兰考的工作还没完成,我不能走。"

1964年,焦裕禄的病情急剧恶化。

5月14日,焦裕禄走完了他42岁的人生。

弥留之际,他拉着同志的手,留下了最后的话:"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我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消息传到兰考,全县的老百姓都哭了。

他们失去了一个好干部,一个真正把他们放在心上的人。

【七】一个选择的意义

回过头来看,1952年焦裕禄放弃上海的那个选择,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年代,能留在上海工作,对于一个普通干部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幸运。

可焦裕禄偏偏放弃了这一切,主动选择了最艰苦的地方。

有人说他傻,可在焦裕禄看来,这恰恰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焦裕禄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

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的赤诚。

从上海到兰考,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这中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千里之遥,更是精神境界的天壤之别。

焦裕禄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为别人做了什么。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或许会更加理解焦裕禄当年的选择。

兰考的风沙早已被治理,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已是生机勃勃。

可焦裕禄精神,却像一棵永不凋零的大树,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

他用生命兑现了当初的誓言,也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这份初心,这份坚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