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热炒的东风-27,其实是我军极具生存力的远程弹道导弹
发布日期:2025-09-19 05:43 点击次数:130
这事儿让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连夜召开的紧急会议变得尤为紧要,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雷达完全瘫痪,等预警飞机察觉过来,目标舰早已沉入了马里亚纳海沟里。
东风-27的射程涵盖“第三岛链”,让美军无处藏身。
东风-27这个家伙,绝对算得上“狠角色”了,不但能打,还特别准,打得远。它的射程能达到8000公里,这已经是远程导弹的极限了,再多点就变成洲际导弹了。
中国东北和东南沿海一发东风-27,就能打到夏威夷,真是厉害。而且,这款东风-27还不光会打地面目标,还具备反舰作战的本领。
以前,我们用近程和中近程导弹来应对第一岛链,中程和中远程导弹对付第二岛链,但面对第三岛链的时候,始终没有找到特别靠谱的办法。
现如今,东风-27一出,阿拉斯加、夏威夷、澳大利亚北部甚至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都在咱们的攻击范围之内啦。
专门针对移动目标设计,速度达到27马赫,能让反导系统都束手无策。
东风-27不仅射程远,还特别准。在2023年的实弹测试中,它成功精准击中了5000公里外的海上移动目标,充分展现了强劲的反舰作战本领。
让美军觉得头疼的,还是它的速度。洛克希德·马丁实验室刚公布的推演报告表明,一旦导弹速度超过20马赫,萨德系统的ANTPY-2雷达就会变得“高度近视”。
要是速度冲到27马赫,伯克级驱逐舰的宙斯盾系统连弹道都搞不清楚了,而东风-27的乘波体弹头,正好在这个“危险区”不断试探,疯狂挑战者系统的极限。
拥有超强的生存本领,简直就像战场上的“变形金刚”一样厉害。
咱们这东风-27,比起普通的洲际导弹,灵活得多呀。体型小、身材轻巧,特别适合来个“隐身穿梭”,在全国各地自在溜达。
它用的是16轮全地形越野底盘,能在各种复杂地势里灵活跑动。第二代液压悬挂装置,让它轻轻松松应对崎岖山路和沼泽地,跑得还挺顺溜。
老一套的战略导弹都放在固定的发射井里,一旦被发现未知,敌人的预警系统马上就能锁定,第一轮的火力就可能伤到它。而东风-27用的是高机动的轮式运输发射车,有强大的野外路面全地形机动能力,能跑到哪算到哪。
这种体型小巧、灵活的导弹在当代战场上优势不用说,你打不着我,我反倒能一发命中。它强大的生存能力,让东风-27在核打击中游刃有余,不仅能迅速换位置,还能伪装成其他武器,堪比战场上的“变形金刚”。
智能突防的技术,可说是彻底改写了战场上的玩法。
东风-27的乘波体滑翔技术,让弹头在接近太空的高度实现了跳跃式的飞行路线,能巧妙躲避传统反导系统的拦截。
美国现有的“标准-3”以及“萨德”系统等,对它的拦截成功几率会相当低。
它采用超高音速滑翔体的设计,重返大气层时速度能达到20马赫以上,远远超过现有反导系统的拦截水平。采用的“蛇形机动”技术让它在末端飞行阶段可以灵活躲避拦截。
东风-27的弹头具备中途目标切换的功能,能实时接收火控信息,重新调整目标方向。这就意味着它能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打击计划,如果第一轮攻击没中,第二轮还能“突变轨迹”继续攻击。
这不仅仅是导弹技术的领先,更是作战思路的飞跃。导弹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变成了具有自主修正、自我感知和自主打击能力的智能战斗节点。
核与常规两手抓,这组合带来双重威慑的强大力量。
东风-27不仅能搭载常规弹头,还可以装上核弹头,其射程比东风-26还更远,已经达到了洲际导弹的水平。
在日常打击方面,东风-27弥补了火箭军的最后一个空档,让咱们具备了针对所谓的第三岛链实施攻击的实力。
手里有常规弹头,那就变成一个“岛链收割机”,让咱们在第三岛链拥有了强有力的杀手锏。东风-27一亮相,那个漏洞就被补得牢牢的。
一枚东风-27能装载相当于“广岛原子弹”60倍的当量,机动发射加上超强的突防能力,让它成为最靠谱的第二次打击武器之一。
技术赶超,彻底打破了西方的军事优势。
东风-27的研发历程,真是彰显了我们国家导弹技术飞跃性的进步。从材料科技到制导系统,每一环节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
俄罗斯军工领域的专家在《祖国武库》杂志中算过一笔账:当弹头以27马赫的速度突防时,表面温度会超过2200摄氏度。
普通的陶瓷涂层一遇到高温就像巧克力一样融化掉,可是中国研发的锆铪碳复合陶瓷,在风洞测试中坚持了整整45分钟。
央视一个军事节目无意中拍到个重要画面:风洞试验室里摆着个锥形飞行器,表面贴满了像龙鳞一样的散热瓦片。中科院院士在访谈中提到过:“第三代超燃冲压发动机,搞定了‘热障’这个技术难题。”
想想看,每一片龙鳞就像给导弹穿上的火焰战甲似的。
五角大楼内部的备忘录用红字写着:“目前的反导体系基本没有用”。美军已经打算在自己的大型水面舰艇上装配爱国者-3防空系统,还要求位于日本的爱国者-3导弹生产线增加产量。
关岛安德森基地的X波段雷达突然满屏都是雪花,事后调查发现,东风-27的运输车上装的电子战模块,能发射出大概相当于三峡电站瞬间功率的微波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