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为啥叫民国第一狂人?他究竟做了啥?
发布日期:2025-10-09 17:44 点击次数:60
1928年11月,安徽大学校园内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冲突。
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蒋介石与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发生了面对面的对抗。
事件起因是安徽大学学生与隔壁安徽省立第一女中师生发生的冲突。
当晚女中举办校庆晚会,安徽大学学生无请柬强行挤入会场,女中方面关电闸结束晚会引发不满,导致安徽大学学生砸门毁窗,甚至打伤女中师生。
这场原本普通的学潮,因为蒋介石的亲自介入和刘文典的拒不妥协,最终演变为一场载入史册的惊天对峙。
01 革命元老的资历
刘文典生于1889年12月,安徽合肥人,原籍怀宁。
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学识与勇气,1906年就读于芜湖安徽公学,次年加入同盟会,开始投身革命活动。
1909年,他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深造。
在日期间,他有幸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孙中山在东京领导革命时,刘文典已是其身边重要成员。
他曾担任孙中山秘书处秘书,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政府的活动。
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与蒋介石对峙时的重要心理资本——他确实有资格说“我和总理在东京闹革命时,根本不晓得你的名字”。
02 学术巨擘的崛起
1917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出任文科教授。
刘文典同时担任《新青年》英文编辑和翻译,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刘文典以古籍校勘学为终身志业,主攻秦汉诸子。
他最终因钻研《淮南子》的六卷专著《淮南鸿烈集解》震惊文坛,蒋介石一度抬举他为“国宝”级人物。
1939年,他出版《庄子补正》10卷,由陈寅恪作序。
刘文典曾口出狂言:“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就是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另外半个是一个日本人。”
这样的学术自信,造就了他不畏权贵的性格基础。
03 学潮起因与对峙升级
1928年11月23日晚,安徽省立第一女中举办校庆晚会。隔壁安徽大学学生得知消息后前去观看,但因多数无请柬被拒之门外。
学生们不甘心,便硬挤入会场,女中方面遂关电闸结束晚会。这一举动引起安徽大学学生不满,他们开始砸门、毁窗,且打伤女中师生。
事后几经协商,刘文典代表安徽大学表示愿意道歉和赔偿损失,但不同意立即开除肇事学生。这引发女中学生到安徽省政府请愿。
恰在此时,蒋介石到安庆巡视,得知此事后决意介入解决。
04 惊天动地的对峙
蒋介石召见刘文典和女中校长协商解决此事。
见面后,蒋要求刘处理安徽大学肇事学生,但刘文典称此事复杂或有“黑幕”,拒绝简单处理。
蒋斥责道:“教不严,师之惰,学生夜毁女校,破坏北伐秩序,是你这学阀横行,不对你撤职查办,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
刘文典毫不示弱地回答:“提起总理,我和他在东京闹革命时,根本不晓得你的名字。青年学生虽说风华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如果我是学阀,你一定是新军阀!”
05 罗生门式的肢体冲突
关于蒋介石与刘文典之间是否发生了肢体冲突,不同史料记载不一。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蒋介石扇了刘文典两耳光,而刘文典回踹了蒋介石的肚子。
一些生动描述甚至称刘文典一脚踢中了蒋的“某部位”,导致蒋“捂着肚子疼得大汗淋漓”。
然而更可靠的史料显示,双方可能主要是言语冲突。
时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指导委员会秘书石慧庐回忆:“蒋斥刘:‘看你这样,简直是土豪劣绅!’刘回应道:‘看你这样,简直是新军阀!’”
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也曾写到“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敬主席而关了好多天”。
06 被捕与声援
无论肢体冲突是否真实发生,刘文典确实因顶撞蒋介石而被拘押。
蒋介石声称要“枪毙”刘文典,刘听后把脚向地下一顿说:“你就不敢!你凭什么枪毙我?”后蒋介石指示拘禁刘文典数日了事。
刘文典被扣押后,安庆学生当即组织了大规模游行。蔡元培等人也多次去找蒋介石说情。
最终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只能下令将刘文典释放。
胡适曾在《人权与约法》一文中专门提及此事:“又如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
07 名扬天下的风骨
这场冲突使刘文典名扬海内,成为民国文人风骨的象征。
事后,蔡元培推荐刘文典当教育局局长,但刘文典傲然拒绝道:“只有终身之教授而无终身之部长,我决定北上到北大去教书。”
他最终兼任了北大和清华两所名校的教授。
学生们得知刘文典要来上课之后,把教室都挤破了,想一睹这位敢于顶撞蒋介石的教授的风采。
刘文典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
有次上课,学生希望他声音大些,他问了声教室里有多少人,得知有三十几人后,他说:“超过30人我是不上课的,今天不讲了。”说罢就拂袖而去。
08 对日抗战中的民族气节
刘文典不仅在与蒋介石的对峙中展现风骨,在民族大义面前更是丝毫不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北平爱国青年因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卧轨请愿。
刘文典支持长子刘成章参加请愿活动,但刘成章因体质羸弱,卧轨时受了风寒,请愿归来后不幸患病亡故。
长子去世后,刘文典十分悲痛,更增加了他对日本人的痛恨。
每次上课,他都要先讲一段“国势的阽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叮嘱学生研究日本。
卢沟桥事变后,刘文典未能及时离开北平。日军得知他曾留学日本多年,精通日语,多次利诱劝他继续到北大任教。
日本人还通过周作人来劝他合作,他断然予以拒绝,并反过来劝周作人:“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09 不畏强暴的抗争
见劝说无效,日本人便采取强硬手段,两次派宪兵抄了刘文典的家。
于右任、胡适、陈独秀、邵力子等人写给他的信函都被抢走了。
面对日寇的强暴,刘文典与夫人张秋华安坐在椅子上,“身穿袈裟,昂首抽烟,怒目而视,以示抗议”。
日本人问他话,刘文典不置一词,翻译官责问他为什么对太君的问话一言不答,他怒道:“我以发夷声为耻!”
1937年底,在友人的帮助下,刘文典辗转千里,取道天津从海路到香港、越南,历时几个月来到西南联大。
一路上,他心中反复默念着文天祥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0 学术偏见与文人相轻
刘文典虽然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但也有着明显的学术偏见。
他对新文学很是看不起,对以新文学闻名的沈从文更是轻视。
在西南联大时,有次躲避日军飞机袭击,大家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大怒骂道:
“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沈从文升教授时,他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11 晚年岁月与历史评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留在云南大学执教。他被评为一级教授,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胡适曾为他全家办好了出国手续,劝他出国,但被他强硬拒绝。他坦言:“我喜欢新中国,在这里生活得很舒服。”
最终刘文典于1958年7月15日在昆明逝世。
刘文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史专家之一。
他不仅学术成就斐然,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从来不丢做人的气节。
他的一生,既有着传统文人的傲骨,也有着新时代学者的追求。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