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破国外框架局限:GPU坏照样跑,让千亿参数模型不再娇贵
发布日期:2025-10-25 22:21 点击次数:150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现在企业做智能化升级,千亿参数模型用起来,不少团队都犯怵,要么是GPU突然出故障,整个推理服务直接停摆。
要么是资源调不动,明明流量降了,GPU还得整组租着,白浪费钱,最近中国团队研发的EaaS框架,正好解决了这些麻烦,也打破了国外同类框架的局限。
哪怕有GPU损坏,千亿参数模型的推理照样能跑,效率只降不到2%,还能比国外主流框架省37.5%的GPU资源。
同样是跑大模型推理,为啥国外框架总显得娇贵,一遇问题就卡壳?EaaS又是怎么做到让模型抗造又省钱的?
其实大模型参数越做越大,从百亿冲到千亿甚至万亿,推理时的计算开销也跟着指数级涨,怎么在保性能的同时降成本,成了行业里的大问题。
MoE架构本来是个好办法,把模型拆成大量“专家”子模型,每个输入数据只激活少数专家干活,不用让所有“专家”都启动。
这样一来,模型参数能提上去,推理计算量却不用同步增加,刚好能支撑千亿参数的规模。
但国外主流的MoE推理框架,在实际用的时候却有不少局限,具体来看,扩展性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框架大多要把几十块甚至上百块GPU绑成大规模同步通信组才能用,有点像租办公室只能整层租,哪怕只用一半空间,也得付整层的钱。
这种方式根本没法跟着用户流量灵活调资源,流量高峰想加GPU,得整组加,不能单块加。
流量低谷想减资源,也得整组减,剩下的GPU只能空转,资源浪费特别明显,容错性更让人头疼。
国外框架靠All-to-All这类集体通信让GPU协同工作,就像一群人拔河攥着同一根绳,只要一个人松手,整队都没法继续,随便一块GPU节点出故障,整个服务集群都得重启,推理业务直接中断。
之前有实验对比过,用国外的SGLang+DeepEP、vLLM+DeepEP这些框架,只要有一块GPU故障,整个集群就没法继续推理,服务只能停着等修复。
还有负载不均的问题,MoE里的专家被哪个输入激活是动态的,全看数据内容,有时候某几个专家会被频繁调用,对应的GPU忙到过载,计算延迟越来越高。
有时候另一些专家很少被激活,对应的GPU长期闲置,资源利用效率低得厉害。
但国外框架的专家和GPU是固定绑定的,没法跟着负载变化调整,只能看着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没什么好办法。
为啥国外框架始终跳不出这些局限?说到底,是对“专家”层的认知没到位,其实“专家”层本质是无状态的。
它只根据输入数据做纯函数计算,不依赖之前的处理记录,就像计算器,算完一次不会记住上一次的数字。
但国外框架却把它当成有状态的整体来管理,非要把所有专家、Attention层绑在一个紧密的系统里。
后来也有研究想把Attention层和专家层拆开部署,可还是没跳出整体化的思路,扩展性、容错性的问题还是没解决。
中国团队的EaaS框架,没沿着国外的老路走,而是从专家层无状态这个特性切入,把整个推理系统的形态都改了。
不再是一个紧耦合的大应用,而是多个独立的无状态服务,就像把原来的大工厂拆成一个个小车间,每个车间独立干活,互不影响。
这种专家即服务的设计,正好戳中了国外框架的局限,从根上解决了问题。
把每个专家都被拆成了独立的服务模块,不用再依赖全局同步通信组,Attention层通过gating机制,需要哪个专家就调用哪个,想用多少块GPU启动专家服务都灵活。
初始部署时16块GPU就能起步,后续流量涨了,加一块GPU也行,流量降了,减一块GPU也没问题,完全能跟实际负载精准匹配。
Attention层和专家层被彻底解耦,也不再挤在同一组计算节点里,两者通过专门的通信机制衔接,Attention层不用等专家层算完结果再处理下一批数据,反而能异步等待,同时着手处理新的数据。
为了让这种解耦架构跑得顺畅,EaaS还做了两个关键技术支撑,一个是基于InfiniBand GPUDirect Async的通信库。
能让GPU直接通过网卡收发数据,完全不用经过CPU协调,相当于快递员直接跟客户对接,不用经过中介,通信速度快了不少。
再结合CUDAGraph技术减少内核启动开销,通信和计算能同步进行,不会拖慢整体速度。
另一个是动态负载均衡机制,系统有个中央监控组件,实时盯着每个“专家”的调用频率。
要是某个专家成了热专家,调用太频繁,就自动加几个实例帮它分摊,要是某个专家成了冷专家,就减几个实例省资源,彻底解决了忙闲不均的问题。
在容错性上,EaaS更是直接避开了国外框架的短板,因为是客户端-服务端的松耦合模式,不用依赖集体通信。
某块GPU上的专家服务出故障了,中央监控会马上通知Attention客户端,切换到这个专家的其他备用实例,不用重建整个通信组,服务一点都不耽误。
扩展能力上,当GPU节点从32块增加到64块时,EaaS的总吞吐量几乎跟着翻倍,完全线性增长。
对比下来,同样的推理性能,EaaS能比国外静态架构省37.5%的GPU资源,对企业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节省。
更关键的是,EaaS在吞吐和延迟的平衡上,也没输给国外最优框架,它既能保持跟国外框架相当的推理吞吐量。
每个token的平均生成延迟还能维持在低水平,不会出现要么快但延迟高,要么稳但吞吐量低的情况,刚好满足企业对效率和体验的双重需求。
对整个行业来说,EaaS的价值不只是解决了当下的痛点,更在于它打破了国外框架的局限,让千亿参数模型真的摆脱了娇贵标签。
对云服务商而言,能根据实时负载灵活调配GPU资源,不用再让算力闲置,对用大模型的企业来说,故障时服务不中断,资源成本还能降,可靠性和经济性都有了保障。
而且这种专家服务化的架构,还特别适合云端大模型推理和模型即服务场景,专家服务可以独立升级维护,比如更新某个专家的算法,不用重启整个系统。
通信调度组件也能慢慢优化,不用像国外框架那样,改一点就得动全局,EaaS的突破,不是靠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架构设计上找对了方向。
这种思路不仅让千亿参数模型变得抗造又省钱,也为中国大模型产业提供了一条更灵活的路径,不用再被国外框架的设计局限牵着走。
上一篇:多功能智能肉制品烘干机 快速脱水
下一篇:连云港出租水上两用挖掘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