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里的思政课:三明学院师生在艺术演绎中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日期:2025-11-19 19:37 点击次数:13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理论教学跳出“教材”框架,让思政的力量直抵人心?三明学院以艺术为桥,精心创排演绎一系列彰显信仰之光、饱含精神力量的红色文艺作品,将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转化为滋养师生成长的精神养分,让专业学习浸润浓郁的“思政味”,同时让专业外的其他师生,在美的熏陶中得到精神洗礼。
近年来,学校在艺术教学中排演了一批红色主题艺术佳作,比如不久前在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展演中斩获佳绩的民族歌剧《沂蒙山》(第二至六幕)、梅林戏《金溪河畔女红军·狱中托孤》、话剧《忠烈之门四英魂》等。用恢弘歌剧再现历史深处的磅礴感动,用客家方言传承血脉中的红色记忆,用古老戏韵演绎穿越时空的坚定信仰……形式各异,手法不同,但贯穿始终的,是艺术熏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文化自觉融于“歌”的旋律,将家国情怀化入“曲”的意境,将时代担当寄于“戏”的共情,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深深扎根、悄然生长。
在深情演绎中触摸历史脉搏
“当我唱到‘孩子啊,我亲爱的孩子’时,台下传来的抽泣声让我瞬间理解了什么是‘生死与共、水乳交融’。”22岁的音乐专业学生朱纭,在民族歌剧《沂蒙山》中饰演海棠。她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八十多年前那位沂蒙山区的普通妇女产生如此深刻的连接。为了贴近角色,她反复观看山东民间艺人表演视频,苦练身段姿态,细细揣摩“舍子救孤”时那踉跄却坚定的台步。“导演让我们想象‘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突然消失’,那一刻,眼泪真的失控地砸在了戏服上。”

《沂蒙山》剧照
同样获得专业组一等奖的蔡雨欣,在饰演八路军女战士夏荷的过程中,对“坚守”有了全新的理解。“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却以在平凡岗位上的极致执着,撑起了后方的一片天。当我唱到‘如果他已牺牲,这孩子托你哺养’时,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以小我护大我’的牺牲与奉献。”
在原创话剧《忠烈之门四英魂》中,饰演少年王盛财的邹家琪,为了精准掌握宁化客家方言,每天对着录音反复模仿、练习。“虽然很难,但当我最终用方言在舞台上喊出‘学堂可毁,此心不灭’时,仿佛真的穿越时空,触摸到了那个15岁少年滚烫而不屈的灵魂。”
在守正创新中激活红色基因
“我是8月1日出生的,建军节。”《沂蒙山》导演吴碧玲老师的微笑中带着一份特殊的坚定。四年前,她被原版《沂蒙山》深深震撼,萌生了在同样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三明学院排演这部歌剧的想法。在她的带领下,导演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历史背景研讨、文学分析工坊、音乐解码训练等,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寻”。“这四年,我们见证着一届届学生的成长,”吴碧玲在手记中写道,“许多同学从单纯的参与者,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组织者——思政育人的意义,在此刻变得如此具体而生动。”

《忠烈之门四英魂》剧照
在《忠烈之门四英魂》的创排过程中,播音主持教师蔡小斌特意邀请思政课教师介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深度融入话剧排练,构建起“思政教育—剧本研读—角色塑造—舞台实践—复盘提升”的闭环教学模式。
“当我们站在校园舞台上重述这段历史时,正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叙事,让当代大学生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精神的继承人’。”蔡小斌道出了创作的初衷。
在反复磨砺中淬炼成长底色
“第一次接触梅林戏,我完全找不到感觉。”非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大四学生李念橙坦言。在《金溪河畔女红军·狱中托孤》中饰演红军连长黄木珠的她,得到了泰宁梅林戏代表性传承人黎秀珍的悉心指导。“黎老师强调,黄木珠即使在狱中受刑,腰杆也绝不能弯,那是一名战士的骨气;但托孤时的手要软,要轻,因为那托着的是未来的希望。”为了那句“我的孩子啊”的唱腔,李念橙苦练十几天,膝盖因反复练习跪步而布满青紫。

《金溪河畔女红军·狱中托孤》剧照
最让她动容的,是将梅林戏带进中学实习课堂的经历,“孩子们那清澈而专注的眼神让我明白,黄木珠托付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代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四年间,吴碧玲导演见证了太多学生的蜕变:“有准备考研的同学,在完成每天8小时的密集排练后,继续挑灯夜战;有同学生病在医院打完点滴,立刻赶回音乐厅投入合练。”
而最震撼心灵的成长,来自于与真实历史的触碰。当《忠烈之门四英魂》剧组的同学们在宁化革命纪念馆亲眼看到烈士遗骨鉴定报告时,“忠烈”二字从此有了具体而沉重的重量。“法医发现烈士们腰椎多有横向裂痕,那是被绳索勒断脊椎却依然挺立赴死的证明……”邹家琪的声音有些哽咽。
在自觉传承中续写时代新篇
“当我们站在舞台上,我们不再仅仅是表演者,更是那段精神在当代的传承者。”获得专业组二等奖的余孟楠道出了所有参演学生的共同心声。
从单纯追求演唱技巧,到深入理解角色的灵魂;从对传统戏曲感到陌生,到主动将其带进课堂播撒种子;从背诵台词,到用生命体验去感受历史——这堂特殊的“剧场思政课”,让抽象的历史教科书化作了血脉中奔涌的信仰。
这场始于舞台的育人实践,其影响正延续至更广阔的空间。
“我要把所理解的沂蒙精神讲给更多同学听,让红色基因在歌声中代代相传。”朱纭在演出心得中写道。
“未来,我要把梅林戏的独特韵味和其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带进更多的课堂。”李念橙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清晰的认识。
“让更多的学弟学妹走上这个舞台,将红色精神传递给更多观众。”从主演主动转为群演的汤潇龙,用四年的坚守诠释了“传承”二字的真谛。
……
当艺术的千般磨砺与思想的深层升华同频共振,育人便达到了最深刻的层次。红色的火炬,正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熠熠生辉。更多关于传承、创新与成长的故事,仍在这菁菁校园的剧场里,接续上演,生生不息。【责任编辑:胡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