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1948年,白崇禧为何拒当百万大军统帅?一个决定,换来凄凉晚景

发布日期:2025-11-24 00:51    点击次数:171

1948年,被誉为“小诸葛”的白崇禧,为何在关键时刻拒绝指挥近百万大军?

这一决定与他晚年在台湾的孤寂结局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01

1948年10月底,东北战场传来噩耗。

辽沈战役打完了,国军47万人全没了。蒋介石坐在南京官邸里,连着几天睡不着觉。

这下麻烦大了。东北丢了,华北岌岌可危,徐州那边也吃紧。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手里有60万人马,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手里有35万人。这两家本来就不对付,现在更是各打各的。

10月中旬,国防部在南京开了个会。参谋总长顾祝同站起来说话了:“现在东北没了,中原这边得抓紧。徐州和华中这两摊子,必须有个人统一指挥。”

会议室里的人心里都清楚,这个人只能是白崇禧。

白崇禧当时在汉口,外号“小诸葛”,打仗是真有两下子。北伐时期跟着蒋介石南征北战,1927年龙潭之战打得很漂亮。虽然后来跟老蒋闹翻过(作为桂系领袖,白崇禧与蒋介石素有嫌隙),但现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想来想去,还是得用他。

10月30日,白崇禧坐飞机从汉口飞回南京。

下了飞机,他直奔国防部。会议室里坐了一圈人,何应钦、顾祝同、陈诚,都在那儿等着。

蒋介石开门见山:“健生(白崇禧的字),现在东北完了,徐州那边情况也不妙。我想让你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你看怎么样?”

白崇禧沉吟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校长既然这么信任,我试试吧。”

散会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松了口气。白崇禧要是出马,徐州这边总算有点希望了。

可谁也没想到,就这一个晚上的工夫,事情全变了。

02

10月31日早上,白崇禧打电话给蒋介石,说得很坚决:“校长,这个任务我不能接。”

蒋介石当时就愣了:“怎么回事?昨天不是说好了吗?”

白崇禧的回答很简单:“我看了徐州的兵力部署图,这仗没法打。”

原来,白崇禧昨天晚上没睡觉。

他从国防部要来了徐州“剿总”的详细兵力部署图,一个人在房间里研究了一夜。看完之后,心情沉重。

徐州“剿总”的部署,简直就是个死局。

刘峙把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全摆在了徐州周围。以徐州为中心,沿着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排成了一个“十”字。

白崇禧一看这个阵势,脑子里就蹦出四个字:死十字。

徐州这地方,在苏北平原上,四周根本没险可守。部队一字排开,东西南北全是平地。解放军要是从哪个方向打过来,这些兵团根本来不及相互支援。

更要命的是,这些部队已经这么摆了好几个月了。现在要重新调整,至少得十天半个月。可解放军明摆着要动手了,哪有那个时间?

白崇禧深思后认定不可接手。

他想起年初的时候,自己就跟蒋介石提过建议。当时他说,守江必先守淮,中原的部队必须统一指挥,不能一分为二。

可蒋介石没听。硬是把华中战区分成两块,徐州归能力备受质疑的刘峙,汉口归他。

现在这个局,已经烂透了。

03

白崇禧的考量很现实。

就算他现在接手,能改变什么?

首先是时间来不及。徐州的几十万人马,要重新调整部署,没个十天半月下不来。可现在解放军那边,明显是马上就要动手了。

再说这些将领。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全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白崇禧跟他们没啥交情,指挥起来能不能听话,还真不好说。

最关键的是,他太了解蒋介石了。

这么多年下来,白崇禧见得太清楚了。蒋介石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遥控指挥。前线的将领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后方的命令就下来了。

杜聿明当初在东北就吃过这个亏。明明虚晃一枪已经跑到了粟裕前面,结果被空投手令给叫回去。

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比杜聿明还微妙。要是他去了徐州,蒋介石能不能真正放权?十有八九又是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闹剧。

他权衡利弊,觉得这个活儿真不能接。

接了,打赢了,功劳是蒋介石的。打输了,锅是自己背。更何况,这个局面已显败象。

天亮的时候,白崇禧已经拿定主意了。

他给蒋介石打了个电话,说得很客气但很坚决:“校长,徐州这个局面我实在没法收拾。部队部署有问题,时间也来不及了。我建议还是让别人来吧。”

蒋介石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最后问:“那你看谁合适?”

白崇禧说:“要不还是让杜聿明来吧,他毕竟是你的学生。”

蒋介石放下电话,心情复杂。

04

白崇禧拒绝之后,蒋介石陷入了两难。

杜聿明还在东北那边收拾残局,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其他人,要么资历不够,要么能力不行,要么跟徐州那帮将领不对付。

蒋介石想了几天,最后做了个决定:还是让刘峙继续干吧。

这个决定,其实已经宣告了徐州的命运。

刘峙这人,是黄埔一期的,资历够老,但能力备受质疑。当年在江西打红军,输得一塌糊涂。抗战时候守河南,又让日本人给突破了。

这次让他指挥徐州,纯属没办法。

从10月31日白崇禧拒绝,到11月4日顾祝同和郭汝瑰赶到徐州召开军事会议,中间足足过了四天。

再加上会议之后各部队传达命令、调整部署,又耗了两天。

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的时候,徐州“剿总”的约80万人马,还摆着原来那个“死十字”的阵型。

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一带,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围住。他带着7万多人,在碾庄地区困守了十几天,最后全军覆没,他本人举枪自尽。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本来可以凭借徐州城高墙厚、工事完备守一阵子。可蒋介石又下令让他们放弃徐州,向永城方向撤退。结果在路上被解放军追上,困在了陈官庄地区。

这六天的延误,彻底让徐州“剿总”失去了调整的时机。

05

淮海战役之后,白崇禧并没有好过。

外界一直在传,说他在淮海战役中“按兵不动”,见死不救。蒋介石派了黄维兵团12万人去增援徐州,半路被拦截。可白崇禧手里还有张淦、宋希濂两个兵团十几万人,硬是一动不动。

这个责任问题,白崇禧背负了好多年。

1949年,白崇禧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到了台湾之后,白崇禧的日子更不好过。

他虽挂着“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虚职,但实质已退出权力核心。因其在淮海战役中的选择,以及作为桂系领袖的过往,他在台湾的处境颇为尴尬,受到了严密的监视。

1954年,湖北代表但衡今在“国民大会”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就是指控他在淮海战役中“按兵不动”。

白崇禧提交了书面答辩,一一列举自己派出的部队:黄维兵团的五个军一个整编师,全是华中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部牺牲。

可这份答辩并没有改变什么。舆论的压力依旧存在。

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后来写书,替父亲辩解。他说父亲派了黄维兵团去援助,半路被拦截了。这是事实。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寓所去世,官方说法为心脏病发。

但其死因在岛内仍有不同说法,为其晚年增添了一抹孤寂神秘的色彩。

而1948年10月那个深夜,他看着兵力部署图做出的决定,成了其一生命运的关键转折点。那张“死十字”的部署图,最后真的变成了战场死局,也深刻影响了他个人的命运轨迹。

史实来源说明:

1.白先勇.《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台北:时报文化,2012年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淮海战役》.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3.国防大学党史教研室.《淮海战役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6.刘峙.《我的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