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到的好消息!福建舰终于赶在入列前,官宣“成功了”
发布日期:2025-10-08 19:13 点击次数:132
福建舰最新一次海试的细节出来后,美国海军恐怕真的要失眠了。
这次在南海,它完成了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着舰测试。这是它第9次海试,也是第一次让全套舰载机真刀真枪登舰起飞。
在此之前,甲板上摆的都是模型,出海前统统撤掉,显然是早就为这一天做准备的。那些猜测它要开始真机弹射的人,这回全都被验证。
电磁弹射能连续稳定完成300次无故障,这一点单挑“福特号”也不虚。蒸汽弹射的老底,这次被彻底颠覆了。
福建舰这套中压直流系统,瞬间功率数万千瓦,比传统蒸汽系统高出一截。全球能搞定这种技术的国家,手指头都能数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航母不仅追上了,而且和传统海军强国开始并跑,甚至部分地方直接超车。
歼-35是第五代隐身机,干的就是制空作战的活。歼-15T多用途,载弹量足,能打海上也能轰陆地。空警-600则直接改变了编队的眼睛和神经,远程预警、全域指挥一手抓。
把这三型机配在一艘航母上,就是“隐身突防+重载打击+全域指挥”的作战体系,真正实现了全甲板作业能力。
美军的逻辑是,航母服役后要两三年才能拥有战斗力,尤其是像福建舰这样技术含量高的一艘,按他们的经验更是得拖久。
结果现在,福建舰一旦服役,直接能打,还不只是单舰作战,而是带着完整编队出去,体系作战效果能做到“1+1大于2”。
这一点连福特号都没做到。
辽宁舰、山东舰当年都用了3-4年才完全形成战斗力,福建舰的节奏显然打破了这个惯例。
更让外界警觉的是,它已经从近海防御跨到远海防卫。南海、再往外到第二、第三岛链的行动,实际可行。
这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标志。把话说得直白点,这一阶段的跨越幅度,全球寥寥无几能做到。
早在九三阅兵那年,歼-15T、歼-35、空警-600就亮过相。有人曾猜测福建舰会选择在那之前服役,虽然没成,但这次的弹射成功算是迟到的惊喜。
此前几次海试是铺垫。先是动力系统调试,再是电磁弹射稳定性试验,然后是舰机起降熟悉流程,层层推进。
美国媒体的担心也不只是演示效果,更是背后的发展速度。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中国到2035年可能会有六艘航母,作战范围直接延伸到第三岛链。
这不是危言耸听,从辽宁舰下水算起,中国航母从零到三,跨度时间短得惊人,而且每一代的技术台阶都是真实的大跨步。
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现在已经直接超越了美国,比如这套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美国自己都没用这种方案。
福建舰的全甲板作业,不只是技术炫耀,而是远洋作战的必备条件。没这个,你跨区域行动的节奏就得被舰上飞机调度效率拖慢。
美方常年吹嘘福特号是“超级航母”,但这艘船在服役初期问题不断,电磁弹射的故障率和运维难度,让美海军内部都皱眉头。
对比之下,福建舰的300次无故障弹射成绩,非常扎眼。
电磁弹射的好处不仅在于效率,还能让不同重量和类型的舰载机灵活出动,从轻型无人机到重型战机都能处理,战场适应性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财政账也划得来。蒸汽弹射维护费用高、能耗大,而中压直流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经济性更优。
这就是美军忌惮的地方。不是一次海试的速度,而是这种体系能力一旦规模化生产,伴随的新型舰载机、编队组网、远洋补给系统都会跟上。
今天是福建舰,这个时间节点,歼-15T、歼-35、空警-600同时实现弹射与阻拦。这标志着它的航母作战体系基本到位。
等它正式入列,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会立刻跃升一个档次。
而且看整个航母发展轨迹,背后的造舰节奏很稳,从辽宁舰的改装型,到山东舰的国产化,再到福建舰的大型电磁弹射航母,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技术跃迁目标。
南海这次试验,不只是一次技术环节的完成,而是战斗力形成周期被大幅压缩的信号。
美国海军盯着的,正是这种压缩周期带来的战略冲击,它意味着在美军重新部署前,中国海军就可能拿到更多可用的航母编队。
从造舰到形成战斗力再到组建远洋作战体系,这条路径如果按现在的速度持续推进,美方的舰队优势窗口期会越来越短。
所以福建舰的海试消息一出,美媒反应很快,不止是关注本次试验,还连带推测接下来十年的舰队规模。
时间线被拉长来看,这艘船的意义就更直接了。它不仅是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也是中国第一次用这种速度逼近甚至部分超越美国在航母领域的技术门槛。
而它接下来从南海延伸到更远海域的行动,会让那种纸面上的推演变成现实。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