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88彩

热线电话:

兵团交锋陷僵局!蒋介石督战怒骂黄埔学生,六天硬碰塔山铁壁铜墙

发布日期:2025-10-09 14:07    点击次数:176

塔山这块平地,最后拦住的是时间

塔山不是高峰耸立的山,其实只是锦西以北的一处村落。1948年秋天,这个村成了辽西平原上一堵“墙”。东北野战军四纵等部队在此连撑六天六夜,把几乎无险可守的前沿,硬生生筑成了铁壁铜墙。战果冷冰冰:毙伤俘敌六千六百余人;那支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第九十五师,被打得最后只剩一个团的骨架。可如果只看正面冲击的枪炮声,还看不清这场迟迟打不开局面的真相。它真正被拖住的,是指挥、时间与军心。

失去的一天,是怎样让出的

锦州城里,范汉杰望眼欲穿;塔山前沿,罗奇却命部队停手休整一天。罗奇是战地视察组第四组中将组长,黄埔一期,平日人称“罗千岁”。他把自己的旧部独立第九十五师摆在正面打头阵,想搏头功,可战局一不顺,便把“整理队伍、赏金鼓励”放在了继续推进之前。这一天,东北野战军抓紧一切工夫加固火力点、完善鹿砦铁丝网。一边渴望援兵的锦州,一边趁机加固的塔山,时间就这样倒向了后者。失去的,不止是一日之机,还有原本可能形成的连续冲击气势。

风浪之后的军心

如果把塔山之战的起点掰开细还藏着一阵让人站不稳的风。第六十二军与第六十七师由塘沽海运北上,中途遇风,官兵普遍晕船、呕吐,脚下发飘。船刚靠岸,晕得面青唇白的士兵就被投入塔山攻坚。换谁都知道,晕船的后劲两三天缓不过来,更何况要背着沉重弹药、端起后坐力十足的步枪往前爬。林伟俦后来在回忆中把这一条列在“失败原因”之首。他当时任第十七兵团副司令官兼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对前线的无力感感同身受:体力是硬门槛,勉强上阵,打的是命而不是仗。

旧战法撞上新阵地

罗奇让自己嫡系九十五师用起“波浪式”冲击——一个团分三波,一个营伤亡大了,第二营顶上,接着第三营,再辅以另一个团侧击。这套从前线老兵口口相传的老战法,以勇猛著称,却在塔山前缘被打得血花四溅。对面的守军工事星罗棋布,前沿铁丝网与鹿砦层层叠叠,纵深有十来米,火力点互相照应,正面封锁严密。九十五师冲到前沿,便被塔山英雄团的火力定在河滩,营长以下数百人当场殒命,千余名带伤退回。老战法讲的是胆气,新阵地考的是立体火力与连续压制。若缺炮火与工兵在前清障,冲锋就像往刀山上堆人。

监军与统帅之间

塔山前线的另一层冲突,是“钦差大臣式”的监军文化与兵团作战指挥之间的矛盾。罗奇不止越权指定主攻,还在攻打与停火之间随意拍板。旁边两个军——第六十二军与第五十四军,便采取一种“反复冲锋”的姿态:探到火力边缘就退开,远远整顿既摆出参与攻坚的样子,又尽量回避被空军误炸与正面硬撼的巨大消耗。林伟俦与阙汉骞对罗奇颇多不满,但在权力链条里,战地视察组拥有超乎寻常的话语权,类似明代“监军太监”的影子。这种指挥结构上的张力,直接传导到前线的犹疑与动作变形。

空中支援像远方传来的回声

援塔山的空中火力并非没有,问题是够不着、打不准。先来两架轰炸机,各只挂一枚五百磅炸弹,不敢俯冲低飞,远远投弹了事。结果一枚落在塔山村后的斜坡,另一枚偏到塔山河滩西岸——竟落在国民党军阵地附近,连长以下数十人被炸毙。后来又来两架,炸弹去了哪里,前线说不清。林伟俦在回忆里说,战斗中时常“见不到飞机影子”,更谈不上有效联动。没有可靠的空中压制,地面步兵冲击只能硬挨——而对手的阵地化程度,恰恰需要空炮的系统摧毁。

同宿舍的老同学,战场上没有客气

林伟俦是黄埔四期,后来在天津被俘。他写的《塔山战役的回忆》收录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二辑。书里有一幕颇为刺激的回忆:蒋介石亲至葫芦岛督战,看到塔山久攻不下,当场劈头盖脸训斥阙汉骞,“你不是黄埔学生,是蝗虫,是蝗虫!”并要就地枪决。那时负责前线指挥的林伟俦“比较聪明”,没有亲自去见,他派军参谋长谢义回去听候指示,谢义回来说的“一幕幕”,让他暗里庆幸躲过一劫。

这位黄埔四期还有一层“旧因缘”——他曾与东北野战军的一号首长同住过一间宿舍。东北战场上,至少有四位黄埔同学分处两边,兵戎相见。有人怀疑他会不会因此“避战”,事实上,塔山两边都没手软。林在失败时把最要紧的一条点破为“士无斗志”。这不是推卸——而是一种突出的现实:派系林立,上层争功,下层怕死;命令一会儿催进一会儿叫停,军心自然浮动。黄埔同学的私谊,在这样的组织生态里毫无空间。

兵团思路的背离

如果把视线从塔山阵地再拉高一些,能看见更冷的一层。援锦,是不是兵团最高意志?并不一致。侯镜如在《第十七兵团援锦失败经过》里明白写了,他把阙汉骞攻击塔山受挫、并于十一日召集军师长会议形成的方案上报后,卫立煌当面嘱咐要慎重。卫说,廖兵团应回守沈阳,以待国际局势变化,还直言“你这个兵团解锦州之围,并率部与廖兵团会师是不容易办到的”。侯本人也认为,“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多维持几天”。,战略上并不打算硬拼穿塔山、卷入锦州决战。这层含蓄的“面授机宜”,前线的林伟俦并不知晓——若是知道,他或许连“助攻”的姿态也会收得更紧,只等罗奇独自唱戏。

从制度角度国民党军队的“兵团”是临时拼合的合成指挥机构,跨军的协调全面仰赖上层统一意志。一旦最高层的目标并不一致,战术层面的配合就会打结:空地协同难实现、炮兵计划频变、步兵发起时机一再延误,前线便是“明知不好打,还要装作要打”的两难。

罗奇与林伟俦:两种指挥心态的碰撞

罗奇要快、要硬、要头功,赌的是九十五师的血性与蒋介石“亲临督战”的牌面;林伟俦则在风浪之后、军心未定时,偏向保存实力、伺机而动。两种心态相互抵牾,最后呈现为一边猛撞,一边观望。更糟的是,罗奇越权指挥,还能下停手令,等同把主攻的刹车权握在手里。攻坚讲究“连续”,尤其是对付有纵深的野战工事,第一波撕开口子,第二波第三波要不停往里灌,任一环脱节都会让对手缓过气来。塔山的六天六夜里,这种断续推进,正是解放军最愿意看到的节奏。

一段看似“天灾”的借口背后

林伟俦把“遇风晕船”写在首因,听来像推托。可在当时的保障条件下,这确实不是虚词。海上运输匆促、登陆时间紧迫,部队没能进行上岸适应性整训;更重要的是,后续弹药、工兵器材与炮火计划并没有围绕“阵地化攻坚”做足。当他继续列出“工事坚固”“障碍纵深”与“各兵种得不到协同”等理由时,便不仅是抱怨,也是对一个事实的承认:这不是一场靠士气就能打穿的仗。至于“士无斗志”,四个字像一记重锤,敲在派系割裂、指挥体制混乱、战略目标不一的交汇点上。

“太上之怒”,不能救场

蒋介石亲至葫芦岛,指着地图发火,“塔山如此靠近,敌人怎么能这么快就做了这样多工事?”他恼怒阙汉骞在葫芦岛未能提前破坏解放军构筑,更以“不是黄埔学生,是蝗虫”辱之,甚至动念要枪决。高压之下,前线指挥未必更从一,反而人人求自保。林伟俦“机警”地没去挨骂,派参谋长谢义觐见,谢回来绘声绘色地复述一切。皇帝的震怒能震住会场,却震不动塔山的铁丝网。指挥艺术在于提前统一目标、配置资源与节奏,而不是在弹坑边上临时加码。

一小段制度旁注

战地视察组的职掌,原意是代表最高统帅部监督战场执行,防止地方割据与临阵畏缩。可一旦边界模糊、越权直接下令,常常与一线战术指挥相互抵触。类似的“监军体制”,古已有之,明代的锦衣卫与内监就常以“钦差”身份干预军务。现代战争强调联合与协同,越权而至的“临机指挥”,往往破坏既定计划,收益不抵成本。

六天六夜,为什么守得住

塔山防线能守,首先是守军有备:阵地点位成网,前沿障碍立体,火力带封锁严密。其次是时间向着他们站队:对手断续攻击、停手休整、空中支援失灵,让工事得以不断加固。更关键的,是两边人的“目标感”不同。东北野战军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守住塔山即守住锦州的命门”;而对面很多人心里盘算的,是“守住自己”以及“万一打进也出不来”的恐惧。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在塔山的秋风里格外刺耳。

尾声里的反问,仍旧不必回答

多年以后,林伟俦在天津被俘,写下那篇回忆,收在《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二辑。他了三条原因:风浪之后的虚弱、监军越权与旧战法的失效,最后落在“士无斗志”上。他当时并不知道,卫立煌与侯镜如之间的“慎重”与“维持”,早已把塔山的胜负悄悄倾斜。若把这三条向前再推一步,会看到更宽的一层:当最高目标摇摆、指挥权分裂、奖惩系统绕路而行时,再多的轰炸机、再勇敢的冲锋,也只能在塔山村口耗尽。

历史不需要替人追责,但它会留下迹象。如果把那一日的停攻、那两枚偏落的炸弹、那句“你不是黄埔学生,是蝗虫”的怒骂、以及“若打进去也出不来”的犹疑连成一线,就能看见塔山为什么在六天六夜后仍是塔山——一处不高的地,恰好高过动摇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