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陆军体系下,如下描述的单兵动力甲有实战价值吗?
发布日期:2025-08-11 08:57 点击次数:195
不吹不黑,从后勤说到战术,从数据看到未来。
先从最实际的后勤保障说起吧。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这话一点不假。你想想,一个士兵负重行军,背上几十斤的装备,走不了多远就累得够呛。弹药、食品、水、急救包,哪样都不能少。特别是在高原或者山地,传统的人力运输效率低得吓人。
但动力甲这玩意儿,首先解决的可能就是这个痛点。去年《解放军报》就报道过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的一次演练,官兵们穿戴机械外骨骼搬运弹药,40公斤的弹药箱,搬起来跟没事儿人似的,效能直接提升了3倍以上。这可不是小数,意味着以前需要三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加一套设备就能搞定,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去干更重要的事。
其实美军更早就在测试这个。雷神公司的XOS外骨骼技术白皮书里提到,他们的测试士兵穿着外骨骼,负重90公斤还能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越野行军1小时。
90公斤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一个成年士兵加上全套装备再扛一挺重机枪的重量了。普通士兵别说跑了,能站起来就不错了。这在高原作战环境下意义就更大了。
咱们都知道,高原反应对士兵的体能消耗是巨大的,普通士兵在海拔4000米以上,携带20公斤装备行军都很困难。但有了动力甲,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数据显示,动力甲支持下单兵甚至可以携带14.5毫米重机枪或者60毫米迫击炮,完成20公里的急行军。这在以前,简直是无法想象的。这种后勤和负重能力的提升,说是革命性的一点不为过。
聊完后勤,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单兵作战能力。动力甲到底能不能让士兵变成超人?答案是,有点悬,但确实能显著提升。先看火力,中国北方工业的第二代动力甲,据说能让士兵的携弹量达到50公斤,这差不多是普通士兵的3到4倍。弹药多了,火力持续性自然就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以前需要几个人伺候的重武器,现在一个人就能扛着走,随时架设,随时开火。比如12.7毫米重机枪,没动力甲,至少得两个人抬,还得有副射手供弹。有了这玩意儿,一个人就能搞定,战术灵活性大大增加。
机动性方面呢?
美军轻型战术外骨骼的测试数据挺吓人,4分钟跑完2公里。
这速度,比不少没负重的士兵都快了。
不过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数据,真实战场环境复杂,能不能跑到这个水平不好说。
但即便打个折扣,比如5分钟跑完2公里,那也是相当可观的战术机动能力了。生存性上,动力甲的装甲防护肯定比传统防弹衣强。
美军测试的型号,据说能抵挡7.62毫米机枪弹的连续射击。虽然面对大口径武器或者RPG还是白搭,但至少在轻武器火力下,士兵的存活率能提高不少。这么看,动力甲似乎真能让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朝着一个步兵班的水平靠拢。
但要说这东西就完美无缺,那也太天真了。光环之下,问题其实不少。首先是能源,这几乎是所有电动设备的通病。现在的动力甲,不管中美,普遍续航都不足4小时。
你想想,一场战斗打下来,可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要是关键时刻没电了,那动力甲就成了沉重的铁棺材,想脱都来不及。而且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的性能还要打折。
之前《解放军报》就报道过一个案例,在一次演练中,无人机因为低温断电导致送药任务失败。动力甲在类似环境下,恐怕也好不到哪去。
然后是人体工学风险。穿戴动力甲作战,看着挺轻松,其实对身体的负担可能不小。韩国首尔中央大学有篇论文专门研究这个,说外骨骼虽然能提升冲刺速度,比如跑100米能快个0.97秒,但长期使用下来,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风险会增加。
士兵是军队的根本,要是为了提升战力把人搞伤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还有成本和维护,这东西价格不菲。洛克希德马丁那个外骨骼,单价超过20万美元,比一辆装甲车还贵。大规模列装?想想这军费压力就头疼。
而且坏了还不好修,依赖性太强,战场上可能还得专门配工程师跟着,这反而又增加了后勤负担。天价装甲值不值?这真是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动力甲有未来,但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也不是所有部队都需要。它的价值,可能更体现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比如高原作战,刚才提到了,能极大提升士兵负重和机动能力。
城市巷战也是个好地方,复杂环境下,动力甲能提供更好的防护和火力支援。还有核生化环境,动力甲如果集成了三防功能,士兵就能在污染区行动自如,这比传统防护服效率高多了。
其次,动力甲最大的潜力,可能在于它如何融入未来的人机协同作战体系。它不是要取代谁,而是要和其他装备配合。比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规划里就提到,动力甲士兵可以和地面机器人协同突击,替代传统的步兵班。

一个动力甲士兵,带着几个无人战斗机器人,往前一冲,火力、防护、侦查都有了,这画面想想就带感。还有扫雷排爆,现在排爆机器人用得多,但有些精细操作还是需要人。动力甲士兵和排爆机器人搭配,效率能提升不少。
而且,这东西的技术也在慢慢成熟。日本有个叫Cyberdyne的公司,他们搞的混合辅助四肢系统,本来是给瘫痪患者用的,现在都能帮残疾人登山了。

这种民用技术的积累,对军用动力甲的研发也是个促进,至少在生物电控制、人体工学这些方面,能提供不少成熟经验。美国陆军的未来战斗兵2030计划也把动力甲列为重要装备之一。
所以说,动力甲更像是未来陆军的一块关键拼图,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玩具。
现在看,问题不少,但前景,确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