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18A公司再掀IPO热潮,今年新股涨幅领跑市场,投资者争相追捧
发布日期:2025-08-31 08:47 点击次数:124
港股市场又迎来一家18A生物医药公司。
劲方医药近日通过港交所聆讯,这家专注肿瘤和免疫疾病治疗的药企,带着中国首款KRAS G12C抑制剂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今年港股新股涨幅前五名都被18A公司包揽,市场对这类企业的热情可见一斑。
劲方医药的GFH925是国内首个获批的KRAS G12C靶向药,从临床试验申请到获批仅用三年时间。
这款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还获得了突破性疗法认定。
在医药研发领域,这样的速度确实少见。
但翻开招股书会发现,这款核心药物的商业化权利并不在劲方自己手里。
2021年,劲方与信达生物达成协议,将GFH925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和销售权全部交给了对方。
根据协议,劲方只能从销售额中抽取分成。
这种模式在创新药行业并不罕见,但把当家产品的命运完全交到别人手上,难免让人捏把汗。
毕竟销售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劲方能拿到多少钱。
除了GFH925,劲方另一款核心产品GFH375也面临类似处境。
这款针对KRAS G12D突变的口服抑制剂,其海外权益已经授权给美国公司Verastem。
公司的第三款临床阶段药物GFH009,海外市场开发权则交给了SELLAS公司。
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让劲方在研发投入巨大的情况下,能够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推进项目。
财务数据显示,劲方2023年收入7373万元,2024年增长到1.05亿元。但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合作方支付的款项,并非产品直接销售所得。同期亏损从5.08亿元扩大到6.78亿元,研发投入每年都超过3亿元。创新药企前期亏损是常态,但劲方的情况更特殊一些。
KRAS靶点曾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难题,直到安进的Sotorasib在2021年获批,才打破这个魔咒。目前全球范围内,KRAS G12C抑制剂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除了安进,Mirati公司的Adagrasib也获得批准。国内还有加科思、益方生物等企业在追赶。劲方虽然抢到"首款"名号,但要守住这个优势并不容易。
从融资历程看,劲方已经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支持。深创投、鼎晖投资、华盖资本等都参与过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4亿元。创始人吕强曾在药明康德、扬子江药业等企业担任高管,团队在药物研发方面确实有经验。但医药行业的残酷在于,光有技术不够,还得会卖药。
港股18A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了绿灯,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投资者愿意为创新买单,但最终还是要看产品能不能赚钱。劲方把宝押在合作伙伴身上,这种策略能否奏效,可能要比药物研发本身更难预测。
医药行业有个说法,叫"双十定律"——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才能做出一款新药。劲方用三年就把药搞出来了,但要把药变成钱,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过程中,话语权到底在谁手里。